2018年09月14日
首页
第05版:

运河之都,水患到水利的沧桑巨变

图文 本报记者 赵星灿

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在改革开放的巨大引擎下,走过了辉煌的历程。河流纵横交错的运河之都济宁,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水利画卷正在展开。

孙培同,81岁,济宁市水利局研究员,著名水文化专家。

2018年9月10日,孙培同向《文化周末》记者讲述了济宁水利的沧桑巨变。

孙培同是济宁人,家在大槐树附近,从小就生活在老运河畔。退休前,孙培同先后担任技术员、工程师等职务,负责水库建设、南四湖治理、水利志编撰,以及洸府河、泗河等治理工程的设计工作。退休后任济宁市老科协秘书长、水利委员会副主任。2012年后,任济宁市老科协名誉主任。

济宁面积1.1万平方公里,水系发达,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水库塘坝星罗棋布。除了少数地区属于黄河流域外,大部分属于淮河流域。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南四湖纵卧其间,东部山丘,西部黄泛平原,中南部地势低洼。南四湖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承接4省34县市区3万多平方公里的来水,有“洪水走廊”之称。

时光回溯几十年前,孙培同深有感触。

“那时候湖不成湖,河不成河,水系紊乱,堤防残缺,洪涝旱碱灾害频繁。有民谣说‘雨后洼遍地,船只遍地行;处处是芦苇,只闻蛤蟆声’。在湖东山丘,则是‘春天干,秋天旱;夏天一场雨,什么都不见’。可以说,以前是逢雨必涝、逢旱必灾。”

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着济宁大地,从此治水伟业亮点频现,步入辉煌时期。

1983年,国家把“加强经营管理,讲究经济效益”,作为水利建设的指导方针。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实施。2011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将水利提升到国家安全战略高度,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在国家治水方略指引下,济宁结合自身实际,明确了“保障防洪、供水,生态安全,促进人水和谐”的治水总目标。

回望济宁水利事业走过的40年,兴水惠民的工作思路贯穿始终。民生水利在防汛抗灾、湖内庄台、农村供水、农田水利建设、水土保持等多方面,让市民得到福祉。1982年至1997年之间,在南四湖内修建庄台达35个,解决了6.8万渔民受洪水威胁的居住安全问题,结束了“祖孙三代住一舱,终年飘荡在湖上”的日子。村村通上自来水,解决了农村604万人的饮水问题,普及率达到98.3%,兖州区达到了100%。“过去吃水愁白了头,现在吃水拧龙头”,是最形象生动的比喻。

骨干基建工程使大型河道防洪标准最低达到10年一遇,南四湖堤防90年一遇,大中型水库百年一遇。农业方面,推广了硬化渠道、灌溉、喷灌、滴灌、微灌等新技术,应用了浇地智能卡。工业开展水平衡测试,实行取水许可证制度。在生态方面,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示,将水土流失治理作为民生工程、幸福工程,建成了“中雨不出田,大雨沟中拦,暴雨不成灾,四季长流水”的局面。水利工程使全市水灌溉面积达到457.8万亩,供水能力达40.29亿立方米,堤防长度3366.56公里,保护人口678.05万人,保护耕地696.96万亩,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在南水北调方面,梁济运河作为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工程,为解决济宁沿线城市生活、大型企业和工业供水、农业用水及生态环境用水,提供了重要保障。

水利建设有力地改变了生产条件,促进了济宁经济的全面发展,市民生活越来越好。昔日的荒湖涝洼变成了鱼米之乡,山丘地区梯田层层,绿树成荫,流水潺潺。

“从事水利工作61年,我是改革开放的践行者、见证者和受益者,为济宁的水利事业感到自豪。”

2018-09-14 图文 本报记者 赵星灿 1 1 日报 content_584380.html 1 运河之都,水患到水利的沧桑巨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