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0日
第03版:

试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来源

■何勇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获得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一种积极、良性的文明形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及可持续发展理论,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有这样一段论述:“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简言之,自然界是人的无极身体,人作为有机体的存在,无时无刻不需要和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离开自然界,人便将无从存在,人是依赖自然界而生的有机体。恩格斯又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这便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充分论断,人不是自然的主人,更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过分利用自然,否则后果会危机人类自身。基于此,习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的讲话中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这个道理要铭记于心、落实于行。”在2018年祭奠马克思诞辰两百周年的讲话中,习总书记指出,要学习好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论述。这表明习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又一重要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发展源远流长,特别是儒家、道家、佛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智慧。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之上,三者都具有着的世界观,都具有尊重、爱护万物的生态伦理思想,都主张顺应时令、节约用物。比如在农业文明时期,农业是人们的主要经济来源,人们与自然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依靠、依存关系,因此古人对于季节、气候与农业发展的关系判断的十分精确,也非常尊重自然规律。《荀子·王制》中讲:“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一是“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思想。“天人合一”思想把“天、地、人”三者作为统一整体来思考,揭示了人与自然的浑然一体。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在《论语》中有大人和小人之分,此话之意即为大人者一定要和天地合其德,就是要和自然和谐相处,不能战天斗地,不能破坏生态。所以保护环境与做人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也是紧密相连的。二是“以时禁发、取之有度、永续利用”的生态保护思想。儒家主张对自然资源应坚持适时取用、取用有度的思想。三是“尊重生命、仁爱万物”的生态伦理思想。儒家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把“仁民爱物”作为儒家的最高伦理准则;道家把“爱人”和“利物”结合起来作为道德要求;佛家认为万物皆有佛性。中华传统文化强调自然演化与人类文明发展相统一,一方面自然要维持人类的需要,另一方面人类又必须保护好自然。

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对于我们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西方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始于1962年美国生态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一书。此书以残酷现实的描述直接揭露出当时美国的人类环境和经济发展关系的严重问题。受蕾切尔·卡逊影响,来自10多个国家的30位科学家、教育家、经济学家和实业家,于1968年成立了罗马俱乐部,共同关注、探讨、研究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布了第一份研究报告,叫做《增长的极限》。同时,罗马俱乐部成员、时任联合国副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将环境问题提交至联合国讨论,并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13个国家参会。大会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成立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1987年,该委员会发表重要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指出我们要走出一条长久的、永远的、全球的、全体人类都能受益并且进步的道路,这样一条道路就是可持续发展道路。

(作者单位:中共曲阜市委党校)

2020-12-20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58360.html 1 试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来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