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开学。
记忆中的童年,每年新学期开始,我总要激动几天。
入学那一年,我七岁,当时农村一般是八岁上学,可奶奶有点讲究,说“八”岁上学,“拔”不动,我就比别人家的孩子早一年上学。
那天,奶奶早早叫醒我,给我梳辫子。两根辫子编好,还要用红绸带打个蝴蝶结,这样的红绸带过年时才能享受到,还要从上到下穿上新衣服。奶奶说了,新学期,就要全新的。这样打扮我,除了没有好吃的就等于过一次年。
梳洗之后吃早饭,奶奶给我一根油条,两个鸡蛋,意思是吃了以后,就会考个一百分。吃完早饭,爸爸骑车送我上学,那时村上没有自行车,爸爸的自行车是单位的,因为爸爸离单位远,常常把自行车骑回家。
从我家到学校大约有1000米,我第一次坐在爸爸的自行车后面,又激动又紧张,紧紧抓着自行车的坐垫,吓得屁股向一边歪坐,听见爸爸说:“坐正,抓紧。”心嘭嘭地跳,生怕从车上掉下来,一会儿胆子就大了起来,东张西望。边上的风景一闪而过,感觉特别的好玩,看到村上的小伙伴,还大声叫着他们的名字,恨不得让所有小伙伴知道我坐上自行车。看到小伙伴都把头转向我,心里一阵自豪。
到了学校,爸爸给我拿了书本,我小心地翻着它,上面有好多图,一下子从头翻到尾,回家后就开始包书的封面,边包边学。包好后,爸爸给我的书上写了名字、年级。
第二天到了学校,我就主动和那些陌生的同学聊天,再把书拿出来让他们看封面的字,说:“你们看看,这是我爸爸写的,字漂亮?”那时候村上识字的人不多,接着又向同学讲述坐在自行车后面的感觉,“真的好怕人,我生怕在车上摔下来,把车子坐位死死抓住,好快,像飞一样的感觉,一会就到了学校。”同学们盯着我看,带着羡慕的眼神。有的同学问:“自行车是什么样子啊?”我又形容了一下,那样的感觉始终难忘。
包进书皮的期待
杨丛
小时候,乡村经济文化落后,孩子们能上学是件幸运事,因此每到开学,我们都欢天喜地,父母也一番幸福的忙碌。
一领回新课本,父亲就拿出收藏多日的牛皮纸或旧年画纸,高兴地为我包书皮。他仔细比照尺寸,细心裁好,然后包书折角,再用钢笔在书皮上认真写上科目、班次、姓名,才放心地递到我手中。的确,那时的书皮纸粗糙简陋,课本也很朴素,可经过父亲这一装扮,新课本一下成了朴素美观的艺术品,让我爱不释手。
后来,我也跟着父亲包书皮,但和他相比,我包的书皮大多很难看,要么像穿上松散的大外套,要么像穿个超短裙。这引得父亲呵呵大笑,接着指出问题所在,并郑重地嘱咐道:“书是读书人的宝贝,一定要用心保护,更要用心读好书!”那时年幼无知,对数学不感兴趣,也缺少信心。每次包书皮时,父亲都会告诫科目均衡发展的重要,还在数学书皮写上“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或者“坚定信心,攻克弱科”之类的警语,而每当数学课上感觉乏味时,我一翻见书皮上的警语,想起父亲的告诫,便为之一振,用心听课,数学成绩也渐渐赶了上去。
当然,用心包装过的课本,也曾带给我惊喜。一天晚自习,校长到教室巡查,突然对一个同学大声训斥,并举起他的课本示众,惊呆的同学们一看,顿时哄堂大笑。原来不到一个月,那个同学的课本已经揉得烂巴巴,就像狗啃过的破麻片。没想到,校长又举起我的课本,连声夸赞:“大家看看,这才像读书人的课本!其实,何必等到考试,看看课本就知道成绩了!”校长的话,让我又欢喜又自豪,也知道了珍惜课本的意义,还有父亲告诫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