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8月12日
首页
第03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时代篇章

■刘长利

总结中国共产党 97年光辉历程,最基本的经验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块辽阔的土地上扎根发芽,发扬光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用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魄力勇于创新,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历史唯物主义与唯物辩证法——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与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全部学说的哲学基础,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观察、分析、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与手段。

依据历史唯物主义与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具体实际,习近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深刻剖析了目前出现的复杂矛盾,在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社会基本矛盾的前提下,详细阐述了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界之间的深刻辩证关系。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习近平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一切以人民为中心——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宗旨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一书中写到: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毛泽东曾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他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定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本前提,并将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作为我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习近平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习近平进一步强调,“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

建设社会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想目标

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为之奋斗的最高理想。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是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致力于建设的社会。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号召,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同样肯定了共产主义是其为之奋斗的目标。他说“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 “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江泽民也指出“经过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需要经过一个漫长历史时期的艰苦奋斗。”进而,胡锦涛强调“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习近平提出,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坚持新发展理念——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物质前提

恩格斯认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只有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基础,人类才能生存与发展。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制定“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路线,提出“统筹兼顾”的战略目标,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以独到的见解为社会主义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魄力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强调“发展是硬道理”的执政理念,创造性地提出并初步回答了关于发展本质、发展战略、发展道路、发展动力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习近平提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与时俱进、坚持创新——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时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前提和逻辑起点,没有马克思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是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没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就不会在中国源远流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会迷失方向。二者是一脉相承、不可分割的科学体系。

深刻理解二者关系,对于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加强指导思想一元化都具有重大意义。无论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根源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发展不同时期的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因此,要学通弄懂,融会贯通,结合社会实践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起着决定作用,这是我们的思想动力和精神支柱,是我们真正的优势。“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有了这样的信念,就有了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习近平强调 “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信念的力量是巨大的,理想信念会转化成推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现实力量。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党产生凝聚力、战斗力的前提,更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之根本。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置身于伟大的新时代,我们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行动指南的信念和勇气,担当新使命、开启新征程!

(作者单位:中共济宁市委党校)

2018-08-12 1 1 日报 content_574675.html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时代篇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