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48年参加工作,那时工作打游击,吃饭也是打游击。后来进了城,长期吃食堂。1954年成家,1957年我的第一个孩子出世,我的母亲从乡下来照顾孙子,她说,要跟孩子洗片子,洗这、那需要热水,要自己起火解决。于是,动手做了一个钢罩子作为灶,买烧锅、碗、盘、小小木碗柜、筷子等。
早上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是第一位的,就烧起火来做饭。开始烧的稻草、茅草,后又烧劈柴。
没有厨房,就在自己家中走廊烧火,那稻草灰、茅草灰走廊房间到处都是灰。
母亲把孙子哄睡后,到人民公园拾枯树枝回来作烧柴。她将树枝砍得整整齐齐,这比稻草、茅草进了一步。于是,我们就买木柴作燃料。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县商业局成立煤炭公司后,发了煤的供应本,就在家中做煤球,供做饭之用。
有一次回家见妻子起五更去买煤,总是挑四五十斤。我就借了一部板车,到四里棚买300公斤煤炭,又到郊外挖了一担土,将煤炭与土相伴均匀,我就做煤球,一直做到下午一点才做完。到了下午6点,我将煤球收到走廊角里,我的母亲非常高兴地说,这些煤球起码可以烧半年。
那时都在上班,妻子下了班如同打仗一样,一进门就生炉子。一餐饭要花一个多小时,时而要花上两个多小时,累得她真够呛。那烟子把妻子熏得直咳嗽,患上了咽喉炎和红眼病。孩子和我受不了烟子熏,就往室外跑,或躲在房里,妻子却被烟子熏得眼泪直流。
那时没有厨房,就是在走廊过道里烧火,劈柴、煤球等杂物都堆在过道里,人们行走都很困难。在烧草、烧柴、烧煤的日子里,把屋里走廊、墙壁和家具熏得漆黑。
1984年开始烧坛子液化气,不久,用上管道天然汽,告别了稻草、茅草、木柴和煤球,全家人高兴不已。现在下班回家,进入厨房,做新鲜菜,打开天然气的按钮,火特别旺盛,很快做好几道菜。插上电饭煲的电源做饭,有的菜放在微波炉一热,一忽儿饭菜全部做好了。
抽油烟机把油烟排在室外,方便舒适、厨房空气清新,清洁卫生,有利于健康。这时妻子既不咳嗽又不流泪,红眼病和咽炎也好了,轻松愉快地把一餐饭做好。
焕然一新的厨房和崭新的炊具,给人带来良好心情,迅速高效,做饭成了一种享受。我家烧火的演变,也折射出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给人们带来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