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6月29日
首页
第06版:

我的9个家庭账本记载的幸福指数

杨修元

周末,妻子在家里整理书橱,看到书橱里满满当当的书和记录本,就把我这些记事的本子拿了出来,对我说:“看你这些陈年的记录本也没有用了,赶紧当废品卖了算了!”我慌忙接过来一看,啊!原来是我参加工作以来的家庭账本。怎么能卖呢!我不由得翻阅起来,家庭生活的一幕幕,也在脑海里放起了电影。

这些家庭账本,一笔一笔清晰记录着我参加工作以来至今的工资收入:1988年1月,实发工资93.5元;1998年1月,实发工资516元;2008年1月,实发工资2338元;2018年1月,实发工资6519元……以及家庭生活支出的点点滴滴。

看着账本里的数字,也看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巨变。

1987年8月,我刚参加工作时,月工资是91.5元。个人“基本建设”可以说是“一穷二白”,衣服等个人物品都要添置,工资月月花光。到了1992年,月工资155.5元,妻子的工资也不高,又有两个孩子,一家四口人的生活过得捉襟见肘,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摊上什么花钱的事,就得向亲朋好友借,这样的日足足过了有十多年。

精打细算地过日子,使自己养成了记账的习惯。每月的工资、存款利息等收入都会记录下来;而每天的开销,更是一笔不落地记录了。这些记录一月一整理,一月一汇总,就这样,长久记录下来就成了我们家存有的9个账本。

1989年,买1斤馒头5毛钱,1斤面粉2毛1分钱。可就是为了节省过日子,为了每斤饭省2毛多钱,无论春夏秋冬,我们家总是不顾一天工作的劳累,用晚上的时间蒸馒头。那时,我家基本上都是自己蒸饭吃。到了1990年代,馒头涨到1斤7毛钱,面粉1斤3毛3分钱。当时的工资增长不多,但是物价变化也不大。从90年代后期开始,变化就明显了。从刚参加工作到如今,虽然物价上涨了十多倍,但本人的工资上涨了七十余倍。

我的工资,不但随着年代的变迁,数额不断增大,而且工资组成和收入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先后有了粮油补贴、午餐补贴、住房补贴,等等。

刚工作时收入低,也就刚刚解决温饱,最大的梦想就是家里能买台电视机。直到1994年1月,才买了凯歌牌黑白电视机;又到了1998年1月,花了本人整整五个月的工资2530元,买了长虹牌彩色电视机。而现在,我一个月的工资就能买两台彩色电视机,而工资钱也花不完。

进入21世纪,工资高了,生活也富裕了。2002年,在市里买了房子,搬到了城里居住,过起了城市生活。2012年,又买了私家轿车,成了有车一族。

特别是近十几年,再也不为油盐酱醋等生活中花钱的事计较了,生活也衣食无忧了,两个孩子也分别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孩子们买房,还给了他们一定的赞助。

喜欢游山玩水的我,利用闲暇时间,不但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欣赏到了祖国美丽的风景,也去了几个国家看了异域风光。旅游照相也由当初的景点摄影师拍那么一张,变成了自己的高清照相机自主拍照;照片,也由黑白变成了彩色,由纸质变成了数码。

翻看这三十多年的9个家庭账本,回望家庭生活的变迁,我由衷地感慨:从家庭收入提高,物质生活富足,到出行方便迅捷,幸福指数提升……我与大家一样,是时代的幸运者,也是时代的奉献者,更是国家改革开放的受益者。

2018-06-29 杨修元 1 1 日报 content_565419.html 1 我的9个家庭账本记载的幸福指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