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下午,2018孟子故里(邹城)母亲文化节系列活动之一“孟母教子的当代价值”高端论坛举办,一场“争做新时代孟母,注重家庭教育”的讨论就此开启。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所长姜秀花,发表了题为《孟母教子的文化启示》的主旨演讲。她认为,孟母教子系列故事流传两千多年,已经成为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挖掘孟母教子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核及其当代价值,对于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具有深远意义。
以先进的价值观
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根本
价值观是深藏于人们内心的准绳,是人们处理事情、判断对错、选择取舍的价值标准,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每个时代都有其主流的价值观念,为社会大多数成员所尊崇效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栖息地,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永久流传,最根本的还是因为蕴含着都能够普遍接受和认同的共同价值理念。孟母教子最典型的事迹是孟母三迁、断织喻学、买肉示信、教子明礼、劝子远行,故事都看似简单,实则包含了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体化的价值理念。这些价值理念是孟母自身的,也是她所处的时代的,更是中华民族延绵不绝的精神魂魄。
孟母从孟轲3岁到7岁期间四年三迁,不仅为孩子创造了一个好的成长环境,更重要的是定居于学宫旁。后来又鼓励孟子师承孔子之孙子思门下学习六艺。这样就建立起了孟子与周礼和早期儒家文化之间的现实关联,体现了孟母在当时诸子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唯独对孔子的忠恕之道情有独钟,崇尚礼乐学习,想把孟子培养成知书达理、重礼明义的儒者的价值期许。所以后人有称:“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来,一人而已”。正是孟母以其对邹鲁文化的体认和实践,精心为孟子规划着人生,使其养成“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的品行,将其置身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秩序建构中,从而终成一代亚圣。
孟母教子故事所体现的价值观念,与我们现在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有着血肉相连的血脉关系,都有教孩子实实在在做人的内涵。坚守这一价值准则,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从娃娃抓起,全面提高人民的道德素养。在这方面,家庭更是要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当前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就必须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养分,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从而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以国家意志
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基石
国家意志体现了一种公共意愿和追求,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信念和文化内核。孟母身处封建时代的父权文化体系中,“男尊女卑”观念与尊母文化矛盾并行。孟母教子之所以能被干秋垂范,并在男性中心文化体系中构成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正是因为以尊母文化为原点的孟母教子故事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符合当时社会主流的愿望和需求,才不遗余力地通过一系列手段把具象的、碎片化的孟母教子故事整合为国家整体意志,并进行制度层面的建构和巩固,从而形成一系列文化制度、文化产品和文化规范,引导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
西汉时期,从韩婴的《韩诗外传》到刘向的《列女传》,基本形成了孟母教子的5个故事,之后各朝代也是广泛流传。但元代之前,还都基本属于知识阶层的描述和民间传颂。到元朝,统治者由于感到知识结构脆弱的单一蒙古游牧文化难以维持和巩固统治,因此,便接纳根基深厚的儒家文化,对孟母的尊崇也日益隆盛。孟母教子故事传扬主力明显官方化,孟母也日益被塑造为一种偶像化的存在。
首先,对孟母大加诰封,赋予其尊贵的身份地位。元仁宗追封孟母为邾国宣献夫人,这是历史记载上孟母有封号的开始。其次,1738年,清代改封孟母为邹国端范宣献夫人。孟母身份的官方化,为芸芸众生的高山仰止提供了楷模,也为各级政府尊崇孟母、弘扬孟母教子文化提供了支持。其次,建立纪念祠堂和遗迹,为孟母文化传播提供阵地。例如地方政府修葺孟母墓,为孟母树碑立传,重修断机堂,为孟母塑像,建立孟母祠、孟母庙,命名孟母泉等等,使官方和民间开展孟母母教文化传承活动有了重要的活动场所,增强了此类活动的仪式感和感召力。第三,出现大量反映孟母文化特质的各种文字记载和传播载体,将孟母精神进行世俗化、民间化渗透。比如学校教育中有蒙学第一书的《三字经》,文中“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一句,传播广泛,童叟皆知;其他如浩繁的文人作品、官员拜谒感言、家族贺寿词、墓志铭、堂铭、判词等各种文献里,都留下了很多对孟母的颂扬之词。而群众喜闻乐见的杂剧、戏曲等文艺表现方式,更是将孟母教子故事演绎得有血有肉、更加丰满。孟母文化的故事经过世俗化传播,全面参与民间生活,成为现实世界中人们的一种美好精神信仰和价值追求,这一文化早已超越故事本身,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码和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文化基因,直到今天仍具有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以批判精神
作为传统文化创新的动能
强调母亲作用的同时,不要忘了父亲的作用。孟子是在父亲缺席的单亲家庭长大,因此母亲作用得以凸显,这是孟子和其母亲的一种特殊人生际遇。惟其如此,孟母所具有的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才显得更加珍贵。但是在传统社会中,与中国父权中心文化体系相适应的教育和家庭制度中,实际上父亲的教子优势和角色作用更加突出,所以才有了“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说法。中国历史上也出现了众多的父亲教子典范,像曹操、诸葛亮、司马光、范仲淹、颜之推、柳公绰、曾国藩等等,都留下了家风家训的千古绝唱,非常值得去挖掘。诸葛亮诫子格言、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都是在倡导一种家风。
对孟母的认识要更加全面。首先,孟母除了是母亲,也是一个独立的女性。除了教子,还有自己的人生。孟母教子故事广为传颂,名字和事迹列为《列女传》之首,人们对孟母的研究和宣传主要专注于教子,对于她来自哪里?如何生活?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研究和认识并不全面。从她的故事中,不仅看到了一个母亲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也看到了故事背后,一个单亲母亲的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精神。所以我们要从整个生命周期的角度,从多重角色的角度,去认识孟母,赋予她更完整的人生。其次,孟母文化是有时代局限的。虽然她应该是非常自强自立自尊自信的伟大母亲,但时代在她身上烙下了深刻的封建父权文化烙印。
对孟母文化的宣传,在突出女性家庭作用的同时,也要强调妇女的社会作用。在孟母所处的时代,女性没有社会地位,主要是主内的角色。但现如今男女平等是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妇女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半边天力量。习总书记说:“没有妇女,就没有人类,就没有社会”“我们强调促进男女平等,发挥妇女在各个方面的积极作用,都是对的,要坚定不移。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发挥妇女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独特作用”。所以对女性角色、作用和贡献的宣传,就不能过分突出家庭,要更加全面客观。
总之,虽然对孟母文化还需要有更深入全面的解读和宣传,但孟母教子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符码,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文化基因,批判的精神创新传播内容和方式,对于讲好中国故事,树立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