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弢
近期,根据省市委关于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的部署要求,结合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示范城市战略部署,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推进我市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化,我们就加快打造“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
加快打造“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的重大意义
加快打造“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是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的实际行动。2017年6月4日,习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大运河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充分体现了习总书记对保护开发大运河的高度重视,也是中央和习总书记向全党全国发出的动员令。我们济宁这座城市就是因大运河而成长建设发展起来的。这里自古就是“百货聚集、客商往来,南通江浙,北达幽燕”的运河交通枢纽。明清时期达到鼎盛,设立了管理大运河行政的大运河总督衙门,济宁也因此被称为“中国运河之都”。充分利用这一文化品牌,既是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的战略需要,也是放大品牌效应促进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加快打造“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是我市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示范城市的战略举措。2013年11月,习总书记视察济宁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出明确要求。2017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作出了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示范城市的战略部署。全市上下充分认识到,我市的优势在文化、未来在文化、潜力在文化、发展在文化,打造“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恰逢其时、势在必行。
加快打造“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是我市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重要引擎。最近一个时期,省市委对实施新旧动能转换作出部署。“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作为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低消耗、低污染、可循环,其本质特征与五大发展理念高度契合,不仅是城市建设求特色、提品质的有效路径,而且也是经济发展调结构、转方式的强力举措,是带动传统经济转型升级的龙头产业。
加快打造“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是我市放大济宁运河文化品牌特色的有力抓手。我们济宁素以“孔孟之乡、运河之都”的城市品牌美誉在外,孔孟文化这个品牌已经做得有声有色、名扬中外。但是,运河文化这篇文章却一直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仍处于只有说头没有看头、更没有游头的尴尬境地。众所周知,古运河济宁城区段文物古迹云集,历史资源丰富。通过整合运河文化、民俗文化和非遗文化资源,在城区古运河沿岸打造历史文化街区,使“运河文化”有内涵、有内容、有实景、有体验,为外地游客提供“吃、住、游、玩、赏”一站式服务,必将极大地提升济宁城市的对外文化影响力。
加快打造“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是我市引领资源城市战略转型发展的强力助推。我市是资源性城市,煤电占比较重,经济结构单一。伴随物质水平的提高,市民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需求迅速增长,文化消费能力大大增强。古运河济宁城区段是济宁的区位中心、商贸中心,更应该成为济宁的文化核心。
加快打造“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是推进我市文旅融合发展的最佳路径。文化为魂,旅游为体。当前,我市城区依然缺乏文旅融合的牵动性大项目、引领性大园区、标志性大街区,导致城区的首位度偏低,对外来游客的吸引力不大、对文旅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撑力不够、对文化领域新旧动能转换的推动力不足、对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带动力不强。加快打造“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能有效弥补我市文旅融合发展短板,将有助于为我市城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为我市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支撑。
加快打造“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的宏观思考
鉴于以上几点,建议参照上海的城隍庙、成都的锦里街、南京的秦淮河,以太白楼为核心,以老古运河为纽带,东起秀水城、西到宣阜巷,北起铁塔寺,南到越河涯,规划建设“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该片区是济宁城区文化底蕴最深厚、历史记忆最古老、文物保护最完整、文化内涵最丰富、街区特色最鲜明的区域,最适合打造古色古香、特色鲜明的“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沿古运河两岸星罗棋布地建设集运河文化、儒家文化、民俗文化、非遗文化为一体的书画馆、民俗馆、棋艺馆、非遗馆、茶艺馆、奇石馆……营造“船在水中游,人在画中走”的绝佳意境,重现昔日桨声灯影、游人如织的繁荣景象,形成上岸赏文购物、下河品茶游玩的特色文化街区,打造成济宁的特色文化产品的聚集区、对外交流的会客厅、外来游客的集散地、百姓休闲的步行街、城市形象的地标城。
具体而言,可整合太白楼、东大寺、竹竿巷、宣阜巷、玉堂酱园、吕家院、崇觉寺等历史文化资源,遵循新建与改造相结合、怀旧与时尚相结合、业态与形态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情境体验景观化植入、主体商业生态化植入、文化主题互动化植入等手段,引进现代休闲商业业态,打造“运河记忆”核心文化街区。具体规划建设以下七个功能区:
——古城记忆文化观光区:整合历史文物古迹资源,加强重点文物保护与修复,打造文化旅游线路,串接吕家宅院——潘家大楼——市博物馆——声远楼——铁塔寺——太白楼——大运河——东大寺——竹竿巷等文物景点。加强道路、河道两侧景观的整体打造,建设沿运河城市著名建筑微缩景观,形成沿河建筑景观中的视觉高潮。
——运河文化风情体验区:通过复原不同朝代的运河文化风貌,打造 7D 体验馆;以“运河人家”风情体验为内容,建设以古代运河宴席礼仪、生产生活、美食文化等为主的休闲体验项目;整治古运河、越河水道,分期、分段组织开展运河游览,开发康熙号、乾隆号御船“京杭运河复古游”,逐步把运河水上黄金旅游线打造成运河水上文化体验的载体。
——民俗博物记忆展示区:整合任城及周边县市区民间收藏爱好者资源,规划涵盖床榻、床板、烟盒、酒瓶等专题的民间博物馆群。加强与创意设计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建设衍生品开发、生产及销售产业链。
——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区:以宣阜巷为集聚区,集中吸引大运河沿线运河非遗项目、齐鲁非遗项目入驻。演艺体验区,开设越剧、杭剧、杭州摊簧、杭州小热昏、杭州评词、杭州评话、独脚戏、武林调、苏剧、昆曲、山东大鼓、吕剧、河北大鼓、京剧等小剧场,展演大运河沿线戏种。引入中国篆刻(金石篆刻)、古琴艺术(浙派古琴艺术)、西湖绸伞、杭州织锦、苏州缂丝、山东剪纸、长沟草柳编等项目。引入杭州梅菜扣肉、苏州狮子头、干丝、西湖醋鱼、天津狗不理包子、大麻花、微山湖鱼馆、济宁甏肉干饭、山东煎饼卷大葱等地方美食等。
——竹竿巷商贸交易区:改造提升竹竿巷,将文化创意元素与商业元素相结合,选择融汇运河文化精髓的文化产品,汇集各种创意小店、艺术工作室,以时尚养传统,以传统载时尚。
——玉堂工艺文化展示区:利用玉堂酱菜的厂房资源,规划玉堂酱菜博物馆,集中展示玉堂酱菜的历史、工艺,并设立玉堂酱菜体验区,让游客体验生产、加工、包装过程,感受玉堂文化。
——运河文化主题商务区:配套运河文化酒店、运河主题会议中心等设施,承接运河文化主题沙龙、拍卖会、大型会议等商务活动。
加快打造“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的推进举措
强化组织领导,增强项目推进合力。坚强的组织领导是前提,是根本,也是保障。建议将“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项目作为我市近期重大重点工程来抓,建立由市领导任指挥长的指挥部工作体制,明确部门职责,制定工作方案,列出专项经费,强化组织领导,形成推进合力。
强化规划设计,增强项目推进引力。规划设计科学是最大的效益,也是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建议借鉴长沙市雨花非遗街区、福州市三坊六巷、杭州市运河街区、苏州市周庄古镇经验做法,面向省内外公开招标,聘请有资质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团队现场考察,科学论证,制定高水平、高规格的整体规划设计。
强化招商引资,增强项目推进实力。围绕“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的目标定位,盯紧运河沿线发达城市,全力开展招商引资推介工作。特别要招引一些具有实践经验的策划团队、管理团队、经营开发团队。
强化政策支持,增强项目推进动力。积极推广文化领域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按照政府投入与社会资本相结合的融资方式,制定专项扶持发展优惠政策,如借鉴长沙市雨花非遗街区建设经验,对入住项目免除三年水、电等费用等,广泛招引市内外、省内外乃至国内的著名文化项目入驻,打造文化产品聚集街区,不断提升文化产业聚集规模和效应。
强化活动宣传,增强项目推进活力。通过在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刊发、播发稿件,推出系列专题报道,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提升济宁运河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作者系济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党委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