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5月14日
首页
第05版:

“放管服”改革创出汶上“加速度”

■本报通讯员 赵洪顺 刘长春 胡克潜

4月25日,随着一阵鞭炮声响,数十辆施工机械轰隆隆开始进场施工,汶上县华儒众创空间有限公司经理王士辉在“华儒小镇”三期项目开工现场高兴地说:“这次开工心气就是顺,现在政策真是好,企业办事方便快捷,前面的一期、二期项目,就光办个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提报的材料得装满一个旅行箱,还得经过30名工作人员的审核,跑上一个多月能拿到证算是快的,现在,备齐材料,跑一趟政务服务中心窗口,2天就拿证,一共才提交了29项材料,真是省时又省力。”

自“放管服”改革启动以来,汶上县大力简政放权,优化服务,在全市率先探索实践了“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新模式,真正开展了一场刀刃向内的内生性改革,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17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90亿元,同比增长7.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6亿元,增长3%;固定资产投资256亿元,增长10%;今年第一季度全县经济发展呈现稳中向好态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1.37亿元,同比增长7.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6亿元,增长6.3%,实现“开门红”。

削权减证,激发发展活力

简政放权是“放管服”改革的突破口,也是厘清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的有效手段。汶上县全面规范权力运行,以“十张清单一个平台”为突破口,大刀阔斧推进简政放权,为企业群众创新创业释放出新的发展空间。

推进权力瘦身,释放市场活力。汶上县依法清权厘权,梳理了经法定取得、授权取得的县级行政权力事项、行政许可事项及中介服务事项目录,建立了县直部门责任清单和县乡两级公共服务事项目录体系,严格确权放权,精简权力事项,推进行政“瘦身”。截至目前,汶上县分12批共取消行政权力事项152项,承接上级下放事项234项,调整管理方式事项83项,整合权力事项31项,县级行政权力事项由5335项精简为3582项,压减了32.86%,以行政权力“减法”换取了市场活力“加法”。深化降费减税,减轻企业负担。汶上县严格按照收费政策“废改立”要求,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经管服务性收费进行清理规范,2017年取消和降低7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1项涉企政府性基金,年均可减轻企业负担1880万元。同时,建立健全政府定价制度,编制公布了《汶上县定价项目清单》,建立目录约束机制,确保政府定价项目清单之外无定价权。建立健全成本监审办法和价格形成机制,从细从严开展成本监审和定价工作,进一步规范了监审行为,规范垄断行业收费,降低企业成本,优化发展环境。为切实解决群众“办证多、办事难”等问题,杜绝马拉松式审批现象发生,汶上县清理各类无谓证明和繁琐手续41项,让群众彻底告别“人在证途”的窘境。

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打造服务型政府,标准就是老百姓方便不方便,满意不满意。汶上县坚持问题导向,将企业群众办事过程中的痛点、堵点、难点作为流程再造的重点,积极推动行政审批提速增效,通过办事流程再造、精简审批环节、疏通服务渠道等方式,266项审批事项办理时限由平均21个工作日压缩为5个工作日,压缩比例76%,以审批提速开启“放管服”改革“快进键”。为提高审批服务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全县逐项编制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服务指南,列明事项办理的法定依据、办理条件、申请材料、流程时限、收费标准等要素,并提供规范表格、填写说明和示范文本,作为 “综合受理”窗口受理审核申报材料的依据,隔绝了审批部门与申请人之间的联系,最大限度减少受理人员自由裁量权,切实做到依单收件、依规服务。

科学监管,营造公平公正市场环境

生产和市场,既要放活,也要监管。政府只有做到科学监管,放活市场,才能调动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的积极性。汶上县抓住重点,找准突破,积极建立“小政府、大社会、好市场”模式,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实行“双随机”,树立监管权威。按照依法实施、公正高效、公开透明原则,以实施“双随机”监管机制为入口,全面规范事中事后监管行为,梳理公布了全县部门(单位)随机抽查事项308项,逐项明确抽查依据、抽查比例和频次。制定《执法人员名录库》《随机抽查对象名录库》《随机抽查工作细则》,完成“一单两库一细则”建设,并按既定比例和频次开展了双随机抽查,除投诉举报、大数据监测、转办交办以外,对管理对象的所有监督检查都通过“双随机”抽查的方式实现,将监管重点转移到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上来,形成科学、合理、有效的随机抽查监管工作机制。对抽查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纳入经营异常名录或严重违规违法名录,并将随机抽查结果纳入市场主体社会信用记录,真正让失信者一处违规、处处受限。推进“双公示”,引导企业守信。为加强政务诚信建设,汶上县主动将行政许可信息和行政处罚信息在网站上进行公示。同时,加强信用监管,实行信用约束和联合惩戒,灵活运用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让失信市场行为无处遁形。截至目前,全县共公示企业行政许可信息32408条,行政处罚信息11713条,列入异常经营名录企业302户,抽查结果录入到信用监管系统并予以公示,为市场主体的信用分类监管提供了基础信息支撑。落实“双告知”,形成监管合力。汶上县工商局在为申请人办理营业执照登记注册时,一方面通过“告知书”等形式告知企业经营项目中涉及的后置审批事项及办理的主体单位,指导企业依法办理业务,倒逼企业履行好市场主体责任,规范市场主体经营活动。另一方面,告知相关责任部门,建立事中事后监管平台,工商部门联合其他行政执法部门,对已办理工商登记的企业,通过联合监管平台或电子邮件的形式,将企业经营许可证第一时间告知后置许可审批部门,实现了对企业信用监管的“无缝监管”。

流程再造,提升服务效能

转变政府职能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办事效率的提高上,体现在为群众服务的质量上。近年来,汶上县在减少对微观事务管理的同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上来,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推行并联审批,加快项目落地。建立健全基本建设项目联合办理机制。按照“审批标准一体化、环节整体化、进度同步化”的要求,采取“6+1”会商、“9+X”会审等措施,加快项目推进速度。灵活采用模拟审批方式,在项目尚未完全具备基本建设项目审批条件的情况下,为使项目早日开工,在未供地前即进入模拟审批程序,各审批部门不必出具正式审批文件,只出具注有“模拟”字样的模拟审批文件供项目建设单位办理有关手续,待土地出让手续完成并达到法定条件后,再出具正式审批文件,将模拟审批转化为正式审批结果。实施建设项目“全流程”办理,在厘清受理窗口与关联审批部门之间职权关系和责任范围的基础上,根据同类事项全流程办理需要,打破条块分割中的职责同构关系,发挥综合咨询、全程帮办机制作用,全力全速帮助企业做好前期控规、详规、立项、可研报告等手续办理,由政务服务中心对项目进行全程管理、协调和监督,确保全流程审批,提高了办事服务过程的完整性和协同性,一般性企业投资项目可在23个工作日内取得施工许可证,整体行政审批用时压减为28个工作日。

积极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根据办事更简、服务更优的要求,对全县依申请行政权力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逐项梳理研究,通过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流程再造、联合会审、网上申报、上门服务、快递送达等措施,积极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2017年梳理公布汶上县第一批“零跑腿”事项71项,“只跑一次”事项162项。今年又推出第二批县级“零跑腿”和“只跑一次”事项目录,全县“零跑腿”事项增加为105项,“只跑一次”事项增加为918项,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事项比例达92%,实现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领域全覆盖,以群众“少跑腿”撬动服务“加速度”。探索民生领域事项全链条“一次办好”。对县域内量大面广、与企业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进行全链条整合,以群众需求为核心,推进政务服务由单事项审批向“为您着想、办您想办、一次办好”联办转变,制作了《汶上县“民生事务”联办服务指南》,推出“我要开饭店”、“我要开超市”等9项“一次办好、为您着想”联办事项直观流程图和服务指南,为办事群众提供“一条龙”服务,让群众只跑一次、只进一扇门就能办完所要办的事。深入推进“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新模式,打造政务服务“汶上品牌”。加强对县级政务服务中心的升级改造,改善大厅硬件设施。同时,做好软件设施的配套建设,实现软硬件同步提升,进一步扩大了政务服务中心的承载能力。在全市率先探索实践了“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新模式,最大限度优化流程、缩短时间、提高效率,推动实现了变“群众跑腿”为“信息跑路”、变“群众来回跑”为“部门协同办”、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三大转变,真正实现了“进一扇门,办所有事”。健全网上服务平台,助力服务“零时差”,站在跳出汶上、立足全省角度,汶上县一手抓政务服务中心建设,一手抓网上服务平台建设,创新“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以“智慧汶上”工程建设为依托,与省、市政务服务平台无缝对接,实现了网上申报、网上受理、信息共享、协同办理、智能查询等功能,极大地提升了行政审批服务效率。积极推进便民事项多端服务,初步实现了实体办事大厅端、电脑PC端、自助服务端、口袋移动端“四端”联动服务模式,让群众“零跑腿”就能办成事。将O2O电商模式和服务群众相结合,在全省率先建设了O2O服务管理平台,打造“O2O+政务服务”新模式,开通全县行政许可、公共服务事项网上办理和企业群众投诉应诉渠道,让群众“线上”点单提诉求、干部“线下”服务马上办,企业投资更便利,群众办事更便捷。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为进一步营造稳定、公开、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汶上县不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以工商注册便利化工程、商标品牌工程、助企融资工程、信息平台工程“四项工程”为着力点,推动资源型县域经济转型、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截至2017年年底,全县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7567户,同比增长62.28%;全县共实有各类市场主体45148户,其中企业7985户、个体工商户36017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146户。

推行“多证合一”,打通工商登记“快车道”。统筹协调工商、质监、税务、统计、社保等部门,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先照后证”登记制度改革,积极落实“三十一证合一”改革,将商务局、交通运输局等10个部门的26项涉企证照事项到营业执照上,进一步简化优化了企业注册登记手续。企业登记注册时间由法定15个工作日缩短为承诺3个工作日内完成。对于“四新经济”和涉及新旧动能转换等创新性企业,材料齐全的,即时办结,当天拿照。对重点招商引资企业、政府投融资平台、创新创业平台孵化器及市和区县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与有关部门建立服务定向联通机制,预先对接企业,实行登记注册绿色通道服务。搭建融资平台,破解企业融资难题。为进一步推动企业融资多样化,汶上县不断深化动产抵押、股权质押、商标专用权质押和向金融机构推荐信誉良好企业“三押一推”措施,积极搭建企业融资平台,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协调沟通,促进银企对接,帮助企业破解融资难的瓶颈,促进企业盘活资产。仅动产抵押登记取消评估等环节一项措施,一年就为企业节省资金1000余万元。2017年,全县办理动产抵押登记54份,帮助企业融资9.6亿元,同比增长了9倍;办理股权质押登记9份,助企融资7.5亿元,增长了3倍。

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加速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利用O2O平台,打造“产品线上交易平台+实体店”模式,积极发挥电子商业产业集群效应,发展壮大了一批包含生产、包装、物流、营销等全链条、一体化的电子商务产业园。目前,华儒电商产业园一期7万平方米已投入运营,华儒电商、远航智谷、“阿里巴巴·汶上产业带”、柏拉图“跨境电商”、鲁尚服装买手会、邮政快递“买卖惠”等项目已入驻,各类入园电商企业超过100家,年销售收入超过2亿元。完善汶上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网络功能,建立微信互通服务机制,打造服务企业科技创新O2O平台,助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水平。大力实施加工制造企业“3211”培植工程和梯队建设计划,推动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实现双提升。积极扶持精良海纬成为“复兴号”高铁制动盘国内唯一供应商,并帮助其筹建刹车制动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扶持新风光电子主导编制了全国第一部轨道交通能量逆变装置行业标准;积极推荐培育华尚电气成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3家、达到14家,科技创新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强力引擎,为新旧动能转换增添了新动力。

办事群众在自助服务区办理业务

营业执照当场领证

快递送达助推“最多跑一次”改革

网上手机办事更便捷

办事进度智能查询系统

全县政务服务改革工作推进会议

政务服务大厅自助服务现场

工商局主动上门服务办理营业执照

2018-05-14 ■本报通讯员 赵洪顺 刘长春 胡克潜 1 1 日报 content_548055.html 1 “放管服”改革创出汶上“加速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