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5月11日
首页
第06版:

雨中寻潭

张冠军

还有三天就要离开瑞安的时候,我终于决定去梅雨潭了。

梅雨潭的绿,我是不抱多大希望的。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潭,是1924年的;朱先生笔下的绿,是九十多年前的了。出门时朋友也说,观景不如听景,你去看了,恐怕要你失望,还不如心存一点美妙的想象。况且一出门就遇上大雨,但我没有放掉寻找梅雨潭的想法,匆匆的脚步在雨中切切前行,乘车,步行,再乘车,再步行。我终于站在梅雨潭边了。

2018年的梅雨潭,依然给了令我惊诧的绿。

梅雨潭并不大,不规则圆形,直径约十米。朱先生曾推测,“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也许是要说明先人推测的正确罢,后人在潭边立了一个牌子:“潭深七米”。

大概潭底有绿的植被,因为梅雨潭水的前身——梅雨瀑,是清澈的。那瀑布像俯冲而下的白龙,不断地扑进潭水里去,想要在潭里打几个扑腾,就要跃出去,终脱不过潭的怀抱,而温柔地化成水波,融在潭水里。

梅雨潭周围的绿,是配得上梅雨潭的绿的,绿树、绿草、绿地,连天空仿佛也不是蓝而是绿色。而即使在这样的浓墨重绿中,梅雨潭的绿却不同凡绿。这绿,仿佛不是液态的水的绿,而是一大块绿的果冻,盛在山的勺子里,弹性地微微颤动。这绿,不是平凡的“赤橙黄绿青蓝紫”的绿,而是画家用尽心思调配出来的;不是仅仅映射在眼光中的绿,而是渗入心房中的;不是无声的无言的绿,而是含情的、含蓄的。

雨停了,山里很静,只有梅雨瀑在岩石上滑行的声音和冲入潭中的二重奏。站在三面环山的潭边,仿佛置身巨大的音乐盒中,被声音包围了,往身上乱撞。这声音颇撼人心。

潭边山壁有一道石路,攀爬上去,就是梅雨亭了。由梅雨亭下观梅雨潭,至美。和梅雨亭相对而立的自清亭里,是一块竖立的棱角碑,三面刻着《绿》。在绿山中的绿潭边,可以品味先生《绿》的精神。

梅雨潭水绿,留恋客人心。仙岩山树春,细雨不湿身。

2018-05-11 张冠军 1 1 日报 content_547510.html 1 雨中寻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