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宇
笔者作为一线扶贫干部,在最近几年的扶贫工作中了解到,一些贫困群众之所以贫困,有不愿意干等靠要的原因,有愿意干怕干错了无法承受失败的损失而不干的原因。今后的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注重外部帮扶向外部帮扶与激发内生动力并重转变,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补齐贫困群众“精神短板”,想办法让贫困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帮助他们打消顾虑,鼓足干劲,增收致富。
对于那些重度残疾人、孤寡老人、长期患病等“无力脱贫”,也“无业可扶”的贫困群众除了政策兜底外,确实别无善法。但对于那些有劳动力,但等靠要思想严重、没有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勇气的贫困群众则是不应该由政府“买单”的。扶贫干部对于这一类贫困群众,应从两方面加以帮扶,根除他们“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思想,通帮扶过自己的努力,获取收入,过上美好的生活。
一方面,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脱贫意识。贫困户自己没有想要“飞”的意识和“先飞”的行动,外部怎么帮扶也无济于事。扶贫扶贫,扶一把,还得自己走,不然工作队撤了、扶贫干部走了,还是回到老样子。贫困户通过帮扶和自己的努力去创造有质量的生活,人生才有价值和意义。这些朴素的道理,有必要给贫困户讲清楚。一次不行,我们讲多次。对于大多数贫困户要充分利用每个村社身边典型事例,让已经富起来、强起来的村民现身说法,从而引导鼓励贫困户自觉自愿地选择风险低、投资小、见效快,对性别、年龄、文化要求不高的行业,通过或种植,或养殖,或务工增加收入。对于一些少数的等靠要思想严重的贫困户,在不损害贫困户人格尊严的前提下,有时不惜让贫困户“红红脸,出出汗”甚至“触及灵魂”,从而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倒逼他们树立脱贫意识。扶智扶志,通过乡村自治等方式进行合法管理和引导也必不可少。基层组织方面要不断改进帮扶方式方法,更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促进形成自强自立、争先脱贫的精神风貌。让贫困户懂得生存的技能和劳动的好处,切实感受到脱贫过程中的种种实惠,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另一方面,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贫困户的帮扶不能大包大揽,不能干部着急,贫困户不着急,干部干,贫困户不干,也不能简单地采取给钱、给物、给牛羊的做法。主客倒置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就不能得到激发。先前好不容易给贫困户树立起来的脱贫意识也将前功尽弃。一个文明的时代,一个健康的民族,一个进步的国家,每个人都应有靠自己的努力养家糊口的责任担当。养家糊口的方式有很多种,不一定都要按某一种或几种方式。有些贫困户不愿外出务工或因有老人、小孩要照顾不能外出务工的,可以根据贫困户意愿制订脱贫措施。比如,鼓励贫困户就近劳动就业,帮助联系落实工作。对有劳动能力和培训需求的贫困户分类进行订单式劳务培训,让贫困户“零成本”学技术。让想从事家政工作的妇女学习家政技能,让有炒菜特长的学习厨师技能,让想学习驾驶技能的免费参加汽车驾驶培训,考取驾照,等等。一个贫困家庭只要有一人接受技能培训,就能解决一个人就业问题,就能实现全家脱贫致富。俗话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学会了一门技术,就有了赖以谋生的本领,再加上勤俭持家,致富增收就只是时间问题了。实践证明,不少贫困群众通过技能培训后,大多都找到了一份工作,收入稳定增加,生活更有信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