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允
在全球化的今天,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冯超,是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国际化发展的带头人,济宁留学服务行业协会理事长,通过自身留学经历,为国内学生打造了一条通往国外名校的“罗马大道”,在带给学生们更高的学历与能力的同时,更是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与工作。在学院党委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这位85后的年轻人正带领着一支朝气蓬勃的团队,在当今这个时代,抓住机遇,挑战难度,克服困难,用国际化的眼光谋划着崭新的明天。
我们的采访于一杯淡淡的青茶中开始了。初次见面,举止大方,性格开朗,为人谦逊,是记者对冯超的第一印象,而5年的澳大利亚学习生活经验,让他将西方人的热情奔放与东方人的谦虚内敛融合的相得益彰。
记者:冯主任您好,在澳大利亚留学多年,请谈一下对澳大利亚的印象吧。
冯超:澳大利亚环境适宜,在那里随时可以拥抱蓝天白云,还有开放包容的人际环境、教育环境,这是我对澳大利亚最深的印象。之所以选择澳大利亚作为留学国家,除了想锻炼自己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澳大利亚大学综合教育质量和全球排名比较靠前,而且教育体制非常灵活,更有机会进入世界名校学习。学成归国,我也希望能为家乡做一些贡献。非常荣幸,能在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发展国际教育事业,将澳大利亚优质教育资源引进过来,给我的学生们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平台,更优的留学渠道。
记者:在我采访之前翻阅了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的一些资料,在资料中多次提到国际办学,你是怎么样理解国际化办学,又取得哪些成果?
冯超:目前,不管是在经济还是在教育方面,全球都呈现出开放、融合的态势,国际化办学已势在必行,唯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才能汲取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来壮大自己。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学校提出“世界眼光,国际标准,特色办学,职教报国”的办学理念,在2015年成立了国际教育学院,其旨在于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双向推动学生国际交流,积极探索海外办学,着力构建中外文化交流平台,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走出了一条国际化创新发展的路子。我用数据简要介绍下我们的国际化办学成果:与65所海外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深层次合作关系,拥有5个教育部备案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设会计类澳大利亚课程16门,计算机类英国专业课程11门,引进外教及高层次海归教师43名,共有国际化办学项目823名在校生以及32个国家200名留学生,举办两届来华留学生孔孟文化节,与蒙古、印度尼西亚等国14所院校签订合作协议共建鲁班精工学院,面向“一带一路”国家输出中国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
记者:出国深造一直是我们国际教育学院的优势项目,培养了大批人才,你能否简要的介绍一下学院相关的合作办学和学生就业问题?
冯超:从2014年以来,学院先后与精英高等学院、纽卡斯尔大学、南十字星大学等澳大利亚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在教育资源引进、教师培训、学生交流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合作。学院与精英高等教育学院联合举办的会计专业中澳合作办学项目顺利通过山东省教育厅审批,并在教育部备案,而且就读该项目的学生还有机会进入世界顶级会计事务所普华永道实习就业。目前,有55名学生被阿德莱德大学、纽卡斯尔大学等澳洲名校录取,11名学生赴普华永道实习。2017年,山东理工职业学院中澳合作专升硕项目第一批学生孙旭、谢洵、李潇等获得的硕士学历学位已经通过了中国教育部的认证,这标志着我院中澳合作项目从专科直升硕士的全部环节均已打通,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搭建起专科到硕士的人才培养“立交桥”,实现了专科学生的硕士梦、留学梦!
记者:这几年该校在国际化办学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据了解,今年学院录取了200名留学生,请你简单介绍一下情况。
冯超:国际化办学是一个双向发展的过程,“走出去”是为学生们提供快速成才的“绿色通道”,“引进来”是为了汲取优质的教育资源的营养,并渗透到我们的教学管理当中。目前,在留学生教育层面,我们也在探索。2017年10月,我院录取的35个国家200名留学生陆续报到入学。留学生将在我院学习一年汉语相关课程后,转入学院计算机应用、会计、空中乘务等专业进行为期三年的专业课程学习。在这些留学生当中,大部分学生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我院将为“一带一路”建设切实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记者:该校的国际化发展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教育资源,而且以良好的势头在推动政府间的合作,这一方面,学院做了哪些工作?
冯超:推动政府间的合作能够更长久和深入,我们学院作为一个支点,去撬动更多的合作资源。2017年7月,我院承办了济宁市——澳大利亚黄金海岸市友好城市教育交流活动,共组织选拔75名国际文化大使赴澳进行为期两周的交流学习。在澳期间,黄金海岸市市长亲自接见国际大使团并颁发文化大使证书,黄金海岸市教育局举办官方欢迎会,为期14天的行程中,大使们深入体验澳洲教育和文化,积极传播中华文化,为增进两市青年的友谊,深化两市友城关系,推动两市在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合作起到积极作用。
采访是短暂的,但冯超他心中明白,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只有走出去寻求突破和发展才是职业教育的生存之道。对于他来说,更多地贴近学生的需求,把服务做到更好、是最根本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