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造一个青年成长成才的圆梦空间,成就一批青年追求医学的美好理想,记录一代青年投身医学的实践历程。
近年来,济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坚持人才为先的发展战略,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把人才资源作为医院发展、服务大众的第一资源,为青年人才的成长发展搭建广阔的舞台和平台,有效推动了医院各项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使这座拥有70年历史的医院,焕发出春天般的勃勃生机。
打造“孵化器”:发掘培育优秀人才
习总书记说,人才是第一资源。得人才者得天下,一个医院能在社会上树起威望,关键是有一支强有力的专家队伍,让病人愿意把生命托付于你。
为加快医学人才梯队建设,培养和造就更多的优秀青年医学人才,促使各学科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该院制定了《青年医师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计划从2015年起至2020年,通过六年左右时间,每三年为一周期,旨在培养一支20至30名左右由青年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组成的、能够跟踪国内外科技发展前沿、在省市卫生领域中起骨干作用的高层次拔尖人才队伍。并从中择优选出5至10人成为院重点学科带头人。只要有一技之长,医院就会为其量身打造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 这一“孵化器”选拔范围为全院临床、医技、药学学科卫生技术人员,要求年龄在35岁左右,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及实践技能,并能保证在科室内参与医疗质量管理、学生带教及医学院带教工作。
下好“及时雨”:着力建设人才梯队
2017年10月,中国肺癌防治联盟小结节诊治分中心在济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正式揭牌启用,成为我市第一个挂牌的肺结节诊治中心。这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80后医生吴友涛,更要归功于医院对青年人才培养的大力支持。
“对于看准了的、有发展潜力的苗子,一定要下好‘及时雨’,适时地加以培养。培养不能拔苗助长,而是要让青年多学习、多锻炼,增长知识和才干。”该院业务副院长刘树民的这番话,道出了医院青年人才培养的心声。
年轻人渴求上进,学习能力强,为让青年医生“挑大梁”,该院结合培养对象实际,为培养对象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和短期外出学习计划、参加国内相关专业学术交流会议计划,定期派优秀青年业务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加强实践能力,他们注重临床实践技能学习,在培养周期内加强业务技术操作、手术、诊疗技术培养。
此外,医务科对入选对象跟踪评估、组织半年考核及年度考核。培养周期结束后进行总体考核,考核评估的重点是培养对象实际业务水平、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医、教、研实绩是否按年度计划完成等。对因个人原因中断培养计划或考核不合格者,医院将取消培养对象重点培养资格并给予相应处罚。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今,该院青年培养已经初显成效,形成了育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构建了合理的人才梯队,越来越多的青年医生在医学事业的大道上砥砺前行,奉献智慧才华,写就青春华章。
搭建“大舞台”:筑牢学科建设平台
医院搭台,人才唱戏。一系列举措的实施,激发了人才资源活力,孵化和催生了一批新的优势专科,一些过去在该院无法开展的诊疗技术和手术项目,如今已能够顺利完成,填补了该院乃至我市的学科空白,推进了全院学科体系渐趋完善。
脊柱外科周晓鹏,经过重庆、北京两次学习的他开展了鲁西南第一例椎间孔镜手术。该手术只有0.5厘米的伤口,术后第二天就可下床,一般三天可出院。
眼科作为市二院学科中的“点睛之笔”,在我市较早开展了冷超乳手术、23G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等先进技术。王女士双眼近视高达1800多度,且有白内障,有较高的视觉恢复需求,因手术风险较高,在多家医院吃了“闭门羹”,后来到市二院眼科,吕建平主任为其制定了缜密的治疗方案,进行了冷超乳手术,术后恢复良好。
内分泌、消化内科、肾内病区副主任侯庆宝,于2015年5月在齐鲁医院消化内镜室进修学习胃、肠镜检查及内镜下的各种治疗技术,开展了胃肠镜检查。相较于以往的开刀治疗,在内镜下为患者治疗,微创效果好,可大大减轻病痛。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仅仅是该院众多优秀青年的一个缩影。这些80后,每个人都学有专长、术有专攻,成为科室的骨干,甚至成为医院的管理层人才。问及原因,他们一致认为,得益于医院对青年人才培养的大力支持,为他们提供了经济、设备等诸多方面的支持,提高了他们的技术,为他们搭建了施展才华的平台。
人才队伍建设的不断加强,优化了医院人才结构,夯实了医院发展后劲,推动和促进了医院医疗技术进步的有效发挥。“加强青年人才培养对于医院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效应,使我院形成了‘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发展局面。”该院党委书记、理事长武文华深有感触地说,“在新一轮医改大潮中,我院积极推进医联体建设、临床路径管理、完善单病种收费,把快速康复、精细化管理、精准医疗作为2018年工作重点来抓,实现医院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