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灯》,作者七岁)
晚上/我打着手电筒散步/累了就拿它当拐杖/我拄着一束光/(《光》,作者六岁)……
“有本事冲我来,别在家长会上吓唬我爸!”前段时间,很多人的朋友圈被一组来自孩子的诗刷屏。读着这样的诗,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它没有成人诗作的晦涩、雕琢和成熟,没有顾左右而言他,一切都是出自于天然。像一股清澈的小溪从眼前缓缓流过,激起点点浪花,带人进入一种天真而又纯净的世界,把很多成年人拉回到童年。
“每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在孩子眼里,一道光、一阵风、花开、叶落,甚至两行眼泪……似乎都具有灵性。如这首名为《灯》的诗。在孩子眼中,黑夜不再难以言说,而成了一种具体可感的物,或者是他课本的封面,或者是他的一件新衣,或者是一个被自己无数次拆装的玩具。此时,灯出现了,它不再是静止无声的,而是变成了超人,或者是奥特曼,或者是哈利·波特,有了灵动的生命。灯是静的,夜是静的,而这位小诗人却赋予了静以生命,带给人一种生动的乐趣,一如孩子健康活泼的天性。当很多成年人在为写作冥思苦想,为一个字、一个词愁眉不展、琢磨不定时,孩子们已用他最本初的语言告诉你,诗应该如何来写。难怪很多人看完之后大发感慨:如果不抓紧时间充实自己,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写作水平可能连小学生都不如了!
显然,这是属于孩子的诗。据了解,这些孩子年纪尚小,大多刚上小学,有的还在上幼儿园,他们连基本的字还没有认识,没有基本的文化积淀,更不要说经过专门的诗歌训练。但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诗有着一种简单、直接而动人的力量。如果成年人这样去写,就会变得太矫情幼稚了。有人说,诗歌难写在于要用最精练的语言表意。小朋友掌握的词汇不多,遣词造句也不加矫饰。在灵魂最自由的年纪里,世界的每一丝呼吸都会在他们纯净的心灵投射出不一样的褶皱。当童真与诗意相遇,诗歌都有了童话的色彩,既隽永,又可爱。当然,面对孩子的诗心,也让人担心他们能否保持的下去。“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就如一位论者所言,芸芸众生,自是不可能人人都成为诗人,也没有必要人人都成为诗人。但是,不能成为诗人,却应该拥有诗一样的心灵。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面对孩子的诗,有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语文教育。有人针对小时候老师给自己作文的批语往往是“太短了”议论道,诚然,600字、800字是作业的硬性指标,但文学难道在于长短吗?灌输式的语文教学是否会消磨孩子的诗意和语言兴趣?语文教育的目的,应该不仅仅是字音字义、背诵赏析,更要熏陶审美的触觉,把千年的文字内化为自己活泼生动的语言和信手拈来的文章。诗歌独特的韵律和语言给人的震撼,是其他文体难以替代的。《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就此认为,没有人能凭着一手漂亮的高考作文闯遍天下,所以,语文教学除了“规定动作”以外,也该给学生发挥“自选动作”的空间,在护佑自由天性和传授必修知识间获得平衡。而在《北京青年报》评论员毛建国看来,在规范化教学的同时,依然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个自由生长的天空,不要轻易过早地给他们套上枷锁,让他们能以“赤子之心”面对世界。
“春天来了/我去小溪边砸冰/把春天砸得头破血流/直淌眼泪/到了花开的时候/它就把那些事儿忘了/真正原谅了我。”这样一组富有童意童真童趣的诗,带给我们以“诗和远方”,也让我们看到善良无伪、天真无邪的心,与人生共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