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7日
首页
第03版:

为何“调门高”却“落实少”

12月26日 《 人民日报 》 评论员

背景:表面大喊简政放权,遇到关键环节却不放手;誓言补齐民生短板,该上马的项目却迟迟不开工……一段时间来,类似这样“调门高,落实少”的现象,让工作遇阻,让群众不满。

观点提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特别要针对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等突出问题,拿出过硬措施,扎扎实实地改”。漂亮话说得再响,决心表得再坚决,如果没有行动的支撑,一切就都变成了空谈。一些人为什么爱唱高调?最直接的原因是,相较于扎扎实实的工作,动动嘴皮子显然更容易。讲成绩天花乱坠,讲经验头头是道,讲前景一片大好,不管靠不靠谱、合不合理,把总结当成了工作、把讲话当成了落实,用空头支票忽悠群众,以哗众取宠博取威信。这样的口头表态、言语作秀,实在是欺上瞒下。李卜克内西在《纪念卡尔·马克思》中写道:“他痛恨吹牛拍马的人,谁在他面前夸夸其谈,谁就会倒霉……‘空谈家’一词是他嘴里最严厉的谴责语——他只要认为某人是个‘空谈家’,就不会再理睬这个人了。”今天的改革发展,更需要唾弃“空谈家”,争当“行动派”“实干家”。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以实干为舟,以奋斗作桨,我们就一定能勇往直前,驶向光辉的彼岸。

“实名登记”事项过滥的情形该改改了

12月26日 《新京报》 社论

背景: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网络安全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实施情况的报告,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报告建议认真研究用户实名制的范围和方式,坚决避免信息采集主体过多、实名登记事项过滥问题。

观点提要:“用户实名制”遭遇不少尴尬,可能是许多人始料未及的。从全国人大方面的执法检查报告看,有的互联网公司和公共服务部门,存储了大量公民个人信息,但安防技术严重滞后,一些地方,采集、窃取、贩卖和利用用户信息已形成黑色产业链。这种个人信息保护不力状况,与“实名登记”中搜集主体过多,登记事项过滥等不无关系。尽管在“一法一决定”中,也有相关规定,但相对现实中的复杂情形,相关约束显然还是太抽象了,在侵权面前仍失之“温柔”。法律上的“真空”,需要通过立法来修缮。考虑到《网络安全法》出台时间不长,而《个人信息保护法》屡列立法计划,却迟迟未能出炉,为节约立法成本计,应结合推进个人信息保护立法,规范用户实名制的范围和方式。这里面,尤其需要明确收集用户信息的原则、程序,保密和保护义务,不当使用、保护不力的法律责任,以及监督检查和评估措施。也只有将这些细化,才能杜绝和防范信息采集主体过多、实名登记事项过滥的乱象,让个人信息安全更有保障。

慈善创新的前提是保持专业

12月26日 《南方日报》 王庆峰

背景:“同一天出生的他是谁?一元助他改变命运”,在一项风靡网络的活动中,只要输入生日,就会出现一个相对应生日的贫困生及其家庭等信息,可直接捐钱。但有网友发现,同一个贫困生会出现不同的姓名和生日,受助孩子数量也和平台所称的不一致。

观点提要:众人质疑之下,发起此次募捐的分贝筹平台关闭了募捐渠道,深圳市民政局也介入了后续调查。“一元改变命运”的宣传语,不禁让人想起之前流行的“一元购画”公益活动,一天就筹集了1500万元,而且还使人们第一次意识到,公益慈善不一定非要“卖惨”,还可以有更具创新活力、更加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自此之后,形式创新成为很多公益活动的卖点,不过,一不留神,这种形式可能沦为“好心办坏事”。分贝筹被质疑“诈捐”,再次证明了公益慈善需要专业性。首先,慈善的专业性体现在信息公开程度上,其中既包括事中事后的资金筹集、使用环节,也体现在设计募捐方案和备用计划上,而在该事件中,无论是测试传播率的说法,还是没有及时纠错的机制,都说明当事方准备不足;其次,慈善集众人之力、圆众人之梦,体现着人际之间的信任度,需要小心翼翼维护。事实证明,公益事件一旦泛起“虚假”波澜,对大家的善心都是一种伤害,有时还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慈善是高尚人格的真实标记。”当前,我国慈善事业正迎来新的发展阶段,只有坚持以法兴善、全民慈善,对某些问题及时纠正,严格要求落实信息公开,才能不断提升慈善公信力。

村委会建成啥样 要让村民说了算

12月26日 《中国青年报》 朱昌俊

背景:近日,陕西眉县纪委就汤峪镇羊仓堡村“豪华办公楼”通报了处理意见,责成镇村采取多种方式力争三年内还清拖欠施工方的60万元,责成管理部门对全县村级“阵地”举债建设、拖欠项目款的项目进行全面整改。

观点提要:近年来,随着政府楼堂馆所建设新规的实施,“豪华办公楼”的新闻确实有所淡化。这次案例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属于村级序列,似乎既有的楼堂馆所建设规定并未触及这一级别。换言之,村委会办公楼,到底建多大合适,更多还是属于村民自治的范畴,缺乏明确的规定约束。但这并不意味着想怎么建就能怎么建。至少,它应该与村一级的发展水平和当地“财力”相协调。那么,这里就出现了一个程序问题,如此举债建设,虽然有着上级部门的拨款,也获得了立项,但建多大、该不该举债,是否通过了必要的民意程序?从最终的结果来看,当地村民显然是被排除在了“议事”之外。暂且不论其豪华与否,这座举债建设的村委会缺乏民意支撑,是某种基层治理失调的产物。在当前的扶贫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适当改善村委会的条件,也未尝不是精准扶贫的一个方面。但是,拿捏好尺度、平衡好实际需要和民众的心理感受同样重要。这起事件中,村民对于村委会的建设规模、地点、投入等都存在意见,已然超出了合理的限度。有必要认识到,一座超前的办公大楼带来的突兀感是次要的,更重要的影响是,它容易制造一种落差悬殊的对比,拉大基层干部与民众的“心理”距离。这对于基层治理、扶贫等都有害无益。(集纳 闻道)

2017-12-27 12月26日 《 人民日报 》 评论员 1 1 日报 content_518674.html 1 为何“调门高”却“落实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