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市召开史志工作“三全”目标推进会,督导推进情况,梳理存在问题,安排部署工作重点和任务,确保实现“到2018年全面完成第二轮修志任务,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全覆盖,到2020年省市县三级方志馆全面建成”的“三全”目标,并邀请专家对《济宁市志》志稿进行评审。这次评审的《济宁市志》是第二部市志,从2013年开始编纂,至今历时5年。这部志书记载了1991年至201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这个时期是改革开放后济宁快速发展的时期,其编纂成书将产生承前启后、沟通内外的文化桥梁作用,成为济宁独具魅力的一张靓丽名片。
编史修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做好地方史志工作,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市史志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史志系统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在贯彻落实“三全”目标上,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走在了前列。全市各级史志部门要切实按照国家、省、市地方史志工作《规划纲要》的要求,全面落实好“三全”目标任务,采取有力措施,倒排时间,加快进度,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
全面完成史志工作“三全”目标,就要迅速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方志工作,深刻认识地方志转型升级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要有新时代的担当,“三全”目标要作为新时代的重要任务和担当,坚决做好。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文化自信中,树立方志文化自信。中华文化最有价值、最有中国特色的就是方志文化,方志要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布局中起引领作用,中国文化踏上世界舞台,方志文化要站在中央。我市史志工作者要充分发扬方志人精神,坚决树立大局意识,补齐短板、奋力赶超, 将史志工作“三全”目标推进会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到工作中去,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快推动地方史志事业全面发展。
全面完成史志工作“三全”目标,就要准确把握公共文化服务定位。文史不分家。史志工作是我市建设过程的参与者和记录者,其从自然到社会、从政治到经济、从历史到现实,全面、系统、客观地记录着我市的发展脉络,承担着传承文明、记录历史、弘扬文化、服务社会、借史鉴今、启迪后人的使命,在推动文化强市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全面完成“三全”目标任务涉及到的领域比较多,工作量比较大,各级有关部门要对工作开展情况认真梳理,着力制定好整改措施、解决人才队伍问题,加大方志馆建设支持力度,并提高地方综合年鉴编纂水平,群策群力,踏踏实实,确保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努力提升济宁史志事业影响力。
全面完成史志工作“三全”目标,就要多出史志精品佳作服务后世。作品质量是史志工作的基础,既是关乎史志事业发展的核心,更是关乎民族文化传承的根本。史志工作者应主动强化自身建设,在建设中自壮筋骨,增强自身的服务能力,以建设推发展,以发展促贡献,以贡献求支持,推动史志工作的不断向前。史志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深化对史志工作规律和特点的认识;时刻把好质量管理关,正确处理好质量和进度的关系;以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准确、全面地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以对社会、历史和后人高度负责的精神,打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佳作。
全面完成史志工作“三全”目标,就要充分利用地情资源服务现实。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编史修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化创新地情资源的开发、研究和利用,是史志工作服务现实的有力保障。首先是用足地情资源、当好参谋、助手,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做好服务,积极开展资政课题研究,多出接地气的资政成果;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整理编纂有价值、高水平的地情研究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其次是积极进行地情推广、提升自身影响力,灵活利用地情资源进行史志推广活动,通过主题鲜明、实用性强的地情知识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活动,引导各行业、各阶层用史、读史、传史,提升史志工作的影响力。
修志问道,以启未来。编史修志既是为了存史、进而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为了以史为鉴、进而实现问道、资政,更是为了汲取前人智慧、进而实现滋养后世开启未来。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节点,史志工作者更应该明晰自身职责、准确把握“一个定位”,顺应时代发展、创新方式方法,做好“三种服务”,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和推动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以求真存实的作风进一步做好地方志编纂、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