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鲍童 通讯员 李金山
“在这里工作一天能赚到五六十元,我就负责剪剪线头,老板还管饭。”在梁山县拳铺镇兆胜制衣的生产车间内,该镇琉璃井村贫困户任巧格正一边剪着衣服上的线头,一边说着她的就业情况。在这个“就业扶贫车间”里,像任巧格一样,有50个贫困劳动力被吸纳到工厂实现就近就业。今年8月份,梁山兆胜制衣“就业扶贫车间”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评为全国就业扶贫基地。
据了解,为了推动就业扶贫工作,我市人社部门立足“就业”这一精准扶贫着力点,引导条件允许的企业利用乡村现有空闲劳动力和空闲场所,把更多贫困户带进“扶贫车间”,用就业架起“扶贫之桥”,让他们能学到一技之长,靠自己的双手走出贫困。
建就业扶贫车间
我们都是受益人
今年62岁的任巧格是拳铺镇的一名普通农民,几年前,老伴患上了脑梗,病后常年服药,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可为了照顾老伴,无法外出务工。梁山兆胜制衣建厂落地拳铺镇后,需要务工人员,了解到任巧格的情况,负责人吉磊优先将她吸纳到车间就业。“在家门口打工,有一份能维持日常生活的工作,这是我过去不敢想的。而且,公司还常常送些米面油等生活慰问品。”任巧格感激地说。
记者了解到,有50名精准扶贫对象及150名附近村子里的村民在兆胜制衣务工,其中年龄最长的竟有80多岁。“不论年龄大小,只要能来、想来,就能给他们提供岗位,哪怕是整理布料、剪个线头这样的小活,我们尊重他们的劳动意愿。”吉磊说,如果他们不方便出门,厂里就把材料送到家中,让他们在家中完成制作工序,足不出户也能领到工资。此外,工厂对贫困户、有困难的家庭会不定期送些生活用品,让他们把家中的老人和孩子接到厂里一同吃饭。
把就业扶贫车间
变成培训大课堂
今年10月份,梁山兆胜制衣被市扶贫办授予产业示范扶贫基地称号。市人社局下派拳铺镇挂职党委副书记王鹏说:“下派一年多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在各级政府,各部门关心帮助和鼎力支持下,结合人社部门职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搭建创业扶贫平台,创建扶贫就业车间,依靠有利政策助推扶贫攻坚。”
为鼓励企业的爱心行为,让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今年3月份,在王鹏的多方联络下梁山兆胜制衣向当地镇政府扶贫办申请到了30万元扶贫资金,用于扩大车间规模。“厂里规模扩大了,效益更好了,就能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不仅解决了更多村民家门口就业的问题,还可以把更多的收益分给村里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吉磊说,建扶贫车间,大家都是受益人。到目前为止,兆胜制衣在周边村镇共有7个加工点,帮助200余名村民实现就近就业,让赚钱、照顾家人两不误。
王鹏介绍,下一步拳铺镇将依托梁山兆胜制衣扶贫车间开展试点先行,让有就业创业劳动力需求的贫困村子充分利用农村闲置厂房、村集体闲置土地、房屋创办居家式扶贫车间点,壮大村集体收入,让更多的村民和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受益,逐步实现扶贫车间村村通。同时,通过市人社部门相关扶持政策,拳铺镇依托就业扶贫车间,把“培训就业一站式”服务模式植入其中,让就业扶贫车间变成“培训大课堂”,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还提供了免费就业技能培训,使农民和贫困户能学到技能本领,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通过在车间的工作、学习和培训,一些年轻的贫困户,不仅摆脱了贫困,有的还自己当老板做起了服装加工的生意,实现了创业。”王鹏说。
像兆胜制衣这样的扶贫车间,全市还有好多家,据市就业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市精心培育了一批包含种养殖、农产品加工、手工业等内容的就业扶贫车间。目前全市已建设“就业扶贫车间”128个,累计吸纳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412人。其中5家企业被评为全国就业扶贫基地、21家企业被评为全省就业扶贫示范车间。
■本组图片由记者 杨国庆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