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03日
首页
第01版:

改到深处红利多

——全市“放管服”改革综述

■本报记者 郝明雷

“开弓没有回头箭,对于简政放权要一抓到底、一往无前”,李克强总理的话掷地有声。简政也好,放权也罢,基层群众和一线企业最关心的是办事是否顺了,效率是否高了,这是检验改革成效的关键,是事关经济发展、民生福祉的大事。“放管服”改革作为打造营商环境的最重要手段,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改革力度之大,放权之多,前所未有,不仅给社会和群众发了个大“红包”,而且极大降低了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坚持“简”字当头

全面唱响深化改革主旋律

精“简”各类没必要的证照,下“放”各类繁文缛节的特权,首当其冲就是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除法律、法规要求必须市级审批的事项外,我市按照“能减则减、能放则放”的原则,重点是把企业和群众急需、县级政府办理更为快捷高效的许可事项,作为减权、放权的重点,有力解决了个别部门单位核心权力事项该放不放的问题。积极削减行政审批事项。2013年实施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来,先后承接省政府取消下放管理权限审批事项的基础上,分12次共削减市级审批事项339项,市级行政许可事项由594项压减至234项,压减率61%。及时承接国务院、省政府取消下放的事项。改革推进过程中,着力加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全链条式”推进,注重“放”与“管”的协调,实现“接”与“服”的同步,对取消下放的审批事项,要求主管部门结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把工作重心从事前审批转移到事中事后监管上来,避免“自由落体”, 国务院分三批取消的中央指定地方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省政府取消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全部落实到位;对承接的审批事项,要求部门第一时间与上级沟通,及时编制公开有关事项业务手册和服务指南,确保各项工作到位。统筹推进其他各领域改革。牵头抓好投资审批、职业资格改革和收费清理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以提升登记办事效率为目标,狠抓登记服务,制定并推广“导服四步法”、登记“五办工作法”和“重点项目限时办结制”,开辟“网上办事大厅”和“二维码”网上登记业务,登记业务办结时间减至5天,材料齐全的当场办结,即时办结率达90%以上;推行网上申报、网上审批,网上审批率达95%以上;在“三证合一”的基础上,积极推行“五证合一”、“多证合一”改革。截止目前,全市已发放载有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12.03万张。

掀起“效能革命”

进一步优化政府公共服务

面对一些地方名目繁多、无处不在的审批“当关”、证明“围城”、公章“旅行”、公文“长征”等权力任性问题,紧紧围绕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掀起了一场“效能革命”。压缩行政许可办理时限。公布了市级39个部门(单位)234项行政许可事项、每个部门(单位)每项行政许可事项办理的法定时限和提速时限,以及上报材料清单,并严格按照提速后的承诺时限切实做到“零超时”,所有行政许可事项比法定时限压缩至少50%,最多的压缩了90%,完成这些行政许可事项平均办理时限由原来的21.14天缩短为9.27天,达到全省领先水平。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推行“一窗受理、整合流程、简化材料、压缩时限、超时问责、容缺审查、收费最低”等改革,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推动并联审批,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时限压缩到34个工作日以内,政府投资项目审批全过程用时由240天压缩至120个工作日。同时,建立了建设项目告知承诺制,将立项前耗时较长的环评、水评、能评、震评等,由立项前提报延迟至施工许可前提报。切实放宽市场准入门槛。坚持“非禁即入”原则,放宽市场主体投资资格和小微企业经营范围登记;鼓励企业利用闲置厂房、场地、设备组织富余人员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支持符合条件的事业单位人员领办、创办企业,支持在校大中专学生设立创新工厂、创客空间从事创业活动。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流程。全面安排部署公共服务事项目录编制及清理各类盖章环节证明材料工作,通过“增与减”、“拓与延”、“分与统”的有机结合,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了公共服务事项目录的编制任务,市级68个部门、单位保留681项公共服务事项,11个县市区于今年3月底已全面完成,148个乡镇街道确定公共服务事项17845项;通过建立完善证明、盖章类材料目录、清理规范年检和政府指定培训,有效疏通了公共服务的“堵点”、“痛点”和“难点”,最大限度利企便民,从源头上避免各类“奇葩证明”、“循环证明”。

实施“放管并重”

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放”并不意味着政府就可以不管了,而是为了腾出手更好地加强监管,(下转2版)

(上接1版)避免企业随着市场逐利天性走歪跑偏。只有管得好、管到位,才能放得更开、减得更多。

创新监管模式。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制定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工作细则;认真落实国务院提出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息自作出行政决定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上网公开”的要求,坚持“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推进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公开和重点领域的信息公开。加强信用智能监管。结合市县两级已公布的政府部门权责清单,进一步明确事中事后监管责任,强化清单的执行和落实,不断建立完善市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经营异常名录和黑名单等制度,让“守信者一路畅通、失信者寸步难行”。充分运用大数据手段,探索“互联网+监管”模式,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在线即时监督监测,推动监管方式向专业化、智能化转变。打通涉批中介“中梗阻”。依托政务服务中心在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中介超市”,择优选取中介服务机构入驻;加强对入驻中介机构的监管,设立涉批中介机构监督管理平台,建立优胜劣汰的管理机制。大力开展督导问责。在全省率先出台了《济宁市放管服工作督查问责暂行办法》,将全市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全部纳入督查范围,开展每月一次的专项督查,及时通报问题,确保改革措施落地生根,从而根本上改变部门“不审批就不会监管”、“要监管就要审批”的陈旧观念以及应急式监管、运动式监管方式。

强化政策支持

充分彰显改革决心和勇气

为有效抑制部门在权力上 “做减法”冲动性,增强在服务意识上“做加法”主动性,“放管服”三管齐下,市、县两级上下联动,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连续三次召开高规格全市放管服改革会议,以打造“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服务质量优”的政务环境为目标,深入开展削权减证、流程再造、精准监管、体制创新、规范用权“五大行动”,创新性的实施了以“一窗受理、一城通办、一体审批、一网流转”为主要内容的“四个一”工程建设,打破行政部门界限,将政务服务大厅61个窗口整合为7大类综合办理功能区,实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办理、统一窗口出件”的政务服务新模式;围绕“办成一件事”整合设计审批标准,成立基本建设项目联合办理推进办公室,建立“6+1”“9+X”部门会商会审和三级协调机制,不断推进审批服务规范化、便捷化、一体化建设,坚决把该“放”的彻底放开、该“减”的彻底减掉、该“清”的彻底清除,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了市场活力的“乘法”。截止目前,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6.35万户,注册资本金1136.17亿元。目前全市各类市场主体总量达54.27万户,同比增长17.06%,市场主体总量比改革前翻了一番,三年的增量超过了改革前总量,市场主体表现的相当活跃,简政放权改革红利释放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近期开展的一项营商环境问卷调查数据显示,409家样本企业对全市营商环境总体基本满意,企业对政府公共服务项目满意度较高,而对政府扶助支持满意度最高,企业评价越来越好,群众的获得感越来越强。

2017-12-03 ——全市“放管服”改革综述 1 1 日报 content_513194.html 1 改到深处红利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