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子》一书为先秦法家大师慎到所著,该书大量章节已佚失,现仅存7章约千余字及部分逸文。从《慎子》仅存的文字也可以窥见,慎到“法律为公,重势任能”法家思想精彩、独到之一斑。
慎到被齐王礼聘为大夫,长期在齐国稷下学宫讲学,和平、良好的环境,加之优渥的生活,使得慎到法家思想较为宽缓、平和,这与处在危急局势,赌上性命求变法,以富国强兵为人生使命的商鞅、韩非法家思想,有着迥然的差别。同时,稷下学宫繁荣的学术争鸣,也使得慎到的思想受到了其他学派的影响,而表现出一定的综合性。
慎子之所以被归入先秦法家学者之列,就在于先秦法家学者虽然思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始终都具有一些共同点。第一,都普遍承认人性是“趋利避害”或“好利恶害”的,因此,应当利用好这一人性特点。第二,都推崇“法治”,倡导不别亲疏、不遗贵贱的“法律治国”。虽然他们使用的概念略有不同,如商鞅使用“任法而治”“缘法而治”,慎到使用“事断于法”“法不遗爱”,韩非使用了“以法治国”一词,但“法律治国”的主张都是一致的。慎到极为重视“法律治国”,他甚至提出“法虽不善,犹愈于无法”的主张。
慎到由道家而入法家,因此其思想带有一定道家思想成分。慎到法家思想以“因循自然”作为哲学基础,“因循自然”就要顺应自然规律,尊重人的天性,而人的天性是“趋利避害”的。“因也者,因人之情也。人莫不自为也”,要顺应人的这一天性,以应用于国家治理。而良好的国家治理,一方面要使人民对政府的法令措施、对执政者不产生怨恨,另一方面使人才得到重用,进而推动国家的发展。
那么,如何使人民对政府的法令、对执政者不产生怀疑和怨恨呢?首先,慎到认为执政者必须确立“天下为公”的理念,“故立天子以为天下,非立天下以为天子也。立国君以为国,非立国以为君也。立官长以为官,非立官以为长也”。其次,将“天下为公”的理念,通过“法治”而非“人治”来实现,他反复阐释了自己“法律治国”的看法。“是以分马者之用策,分田者之用钩,非以钩策为过于人智也,所以去私塞怨也”“使得美者,不知所以德,使得恶者,不知所以怨,此所以塞愿望也”。
慎到认为,分配马匹用抽签的方式,分配土地用抓阄的方式,并不说抽签、抓阄的方式有多高明,只是使用了这种公正的方式,民众就不会认为分配者有私心,就不会怨恨,可以达到“去私塞怨”的目的。如果任何事情都依照这种有客观标准的方式解决,并将这种客观标准固定化,上升为国家法律,然后严格执行,“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法所在”,那么国家就可大治。如果执政者不推行法治,而诉诸个人情感、欲望,无故进行赏罚,就会出现“君人者,舍法而以身治,则诛赏予夺,从君心出矣。然则受赏者虽当,望多无穷。受罚者虽当,望轻无已”的混乱状况。
如何使人才得到重用?慎到认为,把国家治理寄托在一两个人雄才大略、精力充沛的人身上,是非常危险的事情,短期可能有效但却是不可持续的,“故廊庙之材,盖非一木之枝也。粹白之裘,盖非一狐之皮也。治乱安危,存亡荣辱之施,非一人之力也”。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长处,因此执政者要有海纳百川、不择细流的气魄,擅于发现并利用他人的长处,这样就有使用不完的人才,“故用人之自为,不用人之为我,则莫不可得而用矣”。每个人都想被赏识,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如果执政者可以让人才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与成就执政者的事业合二为一,那么称王天下也就指日可待了。
重用人才,并不是一句随便说说,无需落实的空话。慎到认为,有位才能有为,因此十分强调势位的重要性。势位就是权位,就是权力、官职。慎到对势位的精彩论述,令人击节赞叹,以致韩非在自己的著作中,也大量引用慎到的文章。“故腾蛇游雾,飞龙乘云,云罢雾霁,与蚯蚓同,则失其所乘也。故贤而屈于不肖者,权轻也;不肖而服于贤,位尊也。尧为匹夫,不能使其邻家,至南面而王,则令行禁止。由此观之,贤不足以服不肖,而势位足以屈贤矣”。慎到认为,行政管理的核心是权力,有效进行行政管理的核心,是充分的使用权力。有贤德但无权力,就无法履行职责,难以有所作为。因此,首先应将精通法律、能够公正执行法律作为人才评定的基础;然后,把这样的人才选拔到重要的岗位,充分授予权力,严格依照法律治国,则国无不治。
“凡立公,所以弃私也”,一方面以“法律为公”的立法原则,制订公正的法律;另一方面,重用精通法律的能吏,以“事断于法”的执法原则,来实现立公弃私、“去私塞怨”的目的,则优良的国家治理就会出现。
《慎子》 慎到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