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23日
第03版:

君子之心 常存敬畏

“领导干部工作上要大胆,用权上则要谨慎,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自觉接受纪律和法律的约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心存敬畏,律己、慎言、慎行,权力才不会用偏,行为才不会越界。每一个人,尤其是领导干部都要把“敬畏”二字根植于心间。

敬畏传统文化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我们之所以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不仅仅是因为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这一生理特征,更重要的是我们有着相同的文化认同感和价值归属感,这就是我们几千年来未曾中断的传统,这种传统就是流淌在我们每一个人血液中的文化因子。中华民族之所以更和平更持久的存续至今,就是因为我们有着一脉相承的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格外看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金珠翠玉,俯拾皆是,比如,四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序;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它们具有超越时空的普世价值,对于我们今天社会秩序的构建和个人道德的养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敬畏自然规则

人类知识的有限性面对宇宙自然的无限性,必须敬畏。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而辍广。”面对着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人类只有遵循规律,把握规律,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今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亮起了红灯,让我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只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份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保护自然、敬畏自然,就是保护生命、敬畏生命。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孔子讲“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孟子讲“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无不体现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的科学道理。保护野生动植物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我们必须坚守“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管控,提升公众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管控意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敬畏法纪法规

心中有敬畏,行为有法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扎紧制度的笼子,一切的行为只有在制度的约束之下,才能健康的运行。儒家历来重视礼治和德治,但并不否定刑法的作用,《礼记·乐记》中就提出:“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政、刑,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孔子也重视刑罚的作用:“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焉。导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以败俗,于是乎用刑矣。”儒家主张礼法互补,德主刑辅,对于那些道德感化、政令引导、礼制约束不起作用,冥顽不灵者,就必须施以刑罚。

其实不仅仅是传统文化、自然法则、法纪法规需要敬畏,任何时候面对任何事物都要有一颗敬畏之心,尤其是在自己独处之时,更要心存敬畏,戒惧有加,正如《中庸章句》所言:“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机则已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则是天下之事无有著见明显而过于此者。”

孔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刘文剑

2020-07-23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43030.html 1 君子之心 常存敬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