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时强调: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特别指出:要结合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研究和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的中国和当代的中国。近年来,孔子研究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强化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增强纪委监督责任,立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形势任务,紧紧围绕“四个讲清楚”,充分发挥儒学人才聚集的优势,依托项目、著作、论文等,深入研究儒家政德思想、廉政文化、家风家训,诠释解读传统文化的治国理政智慧,阐发论析儒家文化对新时代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启示。同时,积极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有效利用公益文化讲座“春秋讲坛”广泛传播廉政文化,深入推进干部政德教育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现场教学点,推动开展儒学六进工程、传统文化宣讲等,多措并举大力推动儒家文化“落地”,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使孔子研究院成为以儒家文化助推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阵地。
聚焦政德,筑牢从政之基
“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在新时期道德建设中,政德建设尤为关键。孔子研究院积极深化政德研究,成功申报、开展了山东省委宣传部重大理论研究项目“传统‘八德’思想时代价值辨析研究”、山东省儒学重大研究项目“传统政德思想当代价值实现研究”等十余项政德课题研究,出版了《中华传统八德诠解丛书》《儒家文化与公务员修养》《为政以德十二讲》等十余部学术研究著作、普及推广读物,在《光明日报》《理论学刊》《中国组织人事报》等重要报刊、杂志发表研究论文近三十篇,尤其是在《中国纪检监察》杂志、《中国纪检监察报》“习近平用典解读”“文化传承”等专栏上发表系列文章,追根溯源解读经典语句,解析阐发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现实意义。其中,《中华传统八德诠解丛书》是国内首部以丛书形式诠释中华传统八德的通俗理论读物,得到中纪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认可,被列入面向各级领导干部的推荐书目,并荣获山东省第三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为政以德十二讲》被列入领导干部学国学推荐书目;论文《中国古代礼法合治思想的现代转化》《儒家“为政以德”思想与当代干部政德建设研究》分别荣获济宁市社科优秀成果二、三等奖。这些研究成果在现实与学理的互动中讲清楚了儒家政德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现代价值,有力地推进传统政德研究更上一个台阶,对于增强广大党员干部政德修养、树立执政为民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精研廉政,扬清风正气
清是为政之本,廉乃持身之基。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入阐析清廉的重要意义:“一个人廉洁自律不过关,做人就没有骨气。要牢记清廉是福、贪欲是祸的道理,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地位观、利益观,任何时候都要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孔子研究院在廉政文化研究上用力颇深,成功开展了山东省社科联年度项目“儒家廉政思想对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意义”的研究,在《中国纪检监察》《中国政协》等报刊发表《儒学:廉洁文化的丰厚资源》《“四维”之“廉”对当今治国理政的启示》等廉政文化论文十余篇,论文《孔子孟子的君子观与新时代的廉君子修养》荣获济宁市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这些研究成果多角度解析儒家廉政思想的内涵、廉洁为政的具体要求与深远意义,用生动的文字宣传介绍济宁地区的廉物廉事,彰显富足的廉政文化资源,立足地域优势、深入儒家经典、关照社会现实,广泛宣扬了清正廉洁的价值理念,发挥着扬清风正气、建精神家园的积极作用,为新时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了重要资源。在将廉政文化建设融入对中华传统文化探究的同时,通过廉政专题会议、观看警示教育专题片等多种形式,为中层领导干部敲响拒腐防变的警钟,增强敢担当、守清廉、做表率的意识;通过上廉政党课,推送中央纪委有关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四风”问题、违纪违法等典型案例,教育广大党员守规矩、严执行、有敬畏,明底线,让廉洁生发于每一位党员干部的内心,真正筑牢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
阐扬家风,促政风敦民风
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培育良好的家风,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家训的研究与培育亦无疑有着重要现实意义。孔子研究院高度重视家风家训对党风廉政建设的突出作用,以课题研究为依托,以著作论文为抓手,以专题讲座、学术研讨会为媒介,钩深致远 ,与时俱进,深刻阐扬优秀家风,以促政风、敦民风。积极开展家风家训的基础理论研究,“孔颜曾孟四氏圣人家风”“圣人家风研究——孔颜曾孟家学、家教、家风”“先秦儒家家风研究”等省、市级社科规划项目先后成功立项,《圣人家风》等著作出版面世,《家风正则民风正,民风正则政风清》《道德是家风的底色》等十余篇论文在《光明日报》《联合日报》等陆续刊发,系统总结、精深解读了传统家风家训的思想内涵和时代意义。以学术交流推进家风研究的深化,为《中华家风》大型系列纪录片提供学术指导,与中华孔子学会孔子后裔儒学促进会筹委会等单位共同主办“中华诗礼家风”学术研讨会,发表《诗礼传统与中华家风》主旨演讲,组织数十名学者参加会议,共同探讨“诗礼传家”等优秀家风、家训的社会意义与时代价值。同时,借助多条路径强化传统家风家训的推广普及、传承弘扬,《圣母教子的历史意义》《传统家训与现代家风建设》等专题讲座在乡村、社区陆续开展,有关家风家训的专题活动、系列文章在孔子研究院网站、微信公众号以及《孔子学刊》《孔子文化》上持续刊发,在认真梳理总结古代家风家训精华的基础上,充分彰显家风建设对党员干部立身从政的重要作用,让优秀家风引领风气之先,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间和基层的活力,推动社会文明生态系统的构建。
强化普及,推动文化“落地”
“传统文化研究要起到引领风尚、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孔子研究院的重要文化使命。孔子研究院勇担使命,一直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落地”工作,以多种形式积极推进儒家文化在社会各层面的普及应用。在儒家政德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干部政德教育培训活动,成立了专项工作领导小组,不断优化课程设计,打造精品课程,近10人入选“济宁市圣地名师”,10多人入选干部政德教育师资库、尼山书院讲师,先后承接全国各地党政部门政德教育学习班380余期,培训人员17600余人次,成为干部政德教育的重要教学点,有力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时代,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干部政德。与有关单位联合主办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宣讲活动,在泗水县洙泗学堂陆续举办《圣地谈礼:成人礼与成人之道》《“圣母教子”及其当代价值》《政者正也——儒家政治思想的古与今》等十余场专题宣讲,着力培育廉洁政风、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积极开展儒家六进工程,探索儒家文化传承普及试点工作,多次在南池小学、曲阜市图书馆、周公庙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地作有关青少年教育、家风家教方面专题讲座。利用孔子研究院公益讲座“春秋讲坛”这一重要品牌栏目,结合驻村帮扶活动、山东省“万名干部下基层”和济宁市“千名干部下基层”工作,扎实推动儒学进乡村活动,以专题党课形式主讲了《儒家礼文化与新农村建设》等多场讲座,深入浅出地解读孔子儒家思想,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百姓心里,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还与济宁监狱联合开展了“学儒家经典,育道德新人”活动,作为探索儒家文化服务社会的生动案例荣获了首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卓有成绩的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相融相通,使社会不同群体感受到儒家文化的魅力,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积累了宝贵经验。
孔子研究院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在严谨笃学、潜心钻研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按照“讲清儒学、融入时代、服务社会”的总体思路,将党风廉政建设融入到政德思想诠释与教育培训中,融入到廉政文化的阐发与普及中,融入到优秀家风的传承与弘扬中,取得了一批丰硕成果,探索了全新的路径,为新时代党的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孔子研究院纪委副书记 毛景卫孔子研究院党政办公室主任 张新杰
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员 陈以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