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书,是我生命最初阶段的精神食粮,更是一段逝去的梦。
童年的小人书里,我认识了呼风唤雨、神通广大的孙悟空;认识了刚正不阿、至忠至孝的黑旋风李逵;认识了美貌纤弱、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更认识了智送鸡毛信的少年英雄海娃、宁死不屈的刘胡兰、战斗英雄董存瑞。小人书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忠诚,什么是勇敢,什么是爱国……
据说,最早的小人书是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故事画。到了清末有了石版印刷,小人书绘画艺术日趋成熟。小人书的黄金时代,应是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1966年至1969年期间,小人书出版处于停滞状态,只有一些漫画式的小人书出版,故事性差,谈不上绘画艺术,页数极少。从七十年代初开始,小人书出版又形成了一个高潮;八十年代初,小人书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许多作品一版再版,像《东郭先生》《岳飞》等,都有惊人的出版发行纪录。直至九十年代,小人书才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收藏却同时升温。
幼时,小人书对我有着非常美妙的吸引力。有小人书在,心里就兴奋、就踏实、就充足。下午放学了,独自坐在院子里的捶衣石上,痴痴迷迷地翻看小人书,不看到掌灯时分不进屋。这些小人书早就看过不知多少遍,但每次翻看,都会有莫名的快乐。
夏夜里,昏暗的15瓦灯光透过蚊帐,照着我和小人书;冬夜里,缩进被窝,只露个头,用左手食指和拇指夹住小人书,右手翻看一页,就迅速抽回被窝。小半夜的时间,总会把那些看了不知多少遍的小人书,全部翻看一遍。
我有一个习惯,就是临睡前把所有的小人书都放在枕边。枕着那些曲折动人的故事入睡,就有了多彩的梦境。一直到现在,每晚临睡前,枕边放的不再是小人书,而是自己喜欢的一些作家的作品,或者朋友赠送的著作,我喜欢枕着书香和友情入梦。
有一年夏天,姥姥在我们家小住,姨和小我一岁的表弟来看望姥姥。我大方地拿出那些宝贝小人书,与表弟共赏,当然更有炫耀的意思。晚上,我在枕边翻阅那些宝贝,发现少了一本,立即就想到了,准是表弟拿走了。问了母亲,得到肯定后,生气之余,在一张32开的白粉莲纸上,歪歪扭扭的写了一封“信”,谴责了表弟的行为,夹杂着恳求,因为总怕那家伙不承认,或者承认了也不还,总的意思让他看完了立即还给我。
姥姥最疼我,看我着急的样子,一边佯装骂表弟,一边对我说:“乖,别急,明儿个我给你送信去。看我不把那坏小子的屁股打烂!”最后的结果是,第二天姥姥捣着一双小脚,去了三里地之外的姨家。住了几天后,姥姥又回到了我家,果然给我带回来那本小人书,也带回表弟的一封更加歪歪扭扭的“绝交信”,上面只有6个大字:“小气鬼,反(烦)你了!”那时,我9岁,上小学二年级,表弟8岁,上一年级。许多年过去了,如今我和表弟说到这段趣事,总勾起对姥姥的歉疚和怀念。
我拥有小人书最多的时候,大概是二百本左右,其中大部分是买的。那时家贫,父母哪有闲钱让我买小人书?无奈,我和小伙伴们商议,怎样才能买回心仪的小人书?我们几乎同时想到了,离家3里远的公社综合厂,每天都有一些废铁料扔到沟里。
对,捡废铁去!每到星期六下午和星期天,我们就把捡到的废铁卖到附近的废品收购站,也就换回来一本本梦寐以求的小人书。我们都不买相同的书,这样大家可以换着看。还有一部分小人书,是我用自己喜欢的东西,和伙伴们交换来的,反正是恨不能想把天下所有的小人书都聚到我的手下。
看小人书的时光是非常快乐的,即使心中有烦恼,一捧起小人书,心头所有的阴云马上就会消散,小人书就是驱散阴霾的灿烂阳光。只是后来岁月琐事的消磨,小人书才从我的生活中消失。毕竟长大了,不再是看小人书的年龄了。但小人书中那动人的故事、生动的形象、惟妙惟肖的绘画,还有翻动小人书的快乐,却时时占据我的心灵。
给过我快乐和知识的小人书,早已经成为昨日黄花。现在孩子们的卡通,虽然画面斑斓多彩,人物造型奇特,内容也热闹,但我总提不起翻看的兴趣。这些被也可能被当做“小人书”的书丢了传统,远离了中华文化的底蕴。我怀念我童年的小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