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18日
第08版:

张黄镇

“孝贤文化”融血脉 时代新风结硕果

古槐森森,观鱼台上,“鲁隐公观鱼处”6个大字历经岁月斑驳,厚重古朴,无声诉说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五里三贤”,一首“四德歌”脍炙人口,以“芦衣顺母”闵子骞为代表的孝贤思想,构成了这片土地的文化灵魂。“红马甲”党员志愿服务队”、 “青年志愿服务队” ……活跃在田间地头的一支支党员志愿者队伍,把时代新风和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送入千家万户,是张黄镇党建全面引领、新时代文明实践从“纸面”落实到“地面”的生动写照。作为鱼台“孝贤文化”的发源地,张黄镇主动探索党建工作与传统优秀文化的深度融合,让“孝贤文化”在时代新风下结出文明硕果。

张黄镇新时代文明时代分中心

本报记者 武旭 本报通讯员 吴宝防

“孝贤”温润乡风民风 传承发扬赋予时代新意

走进张黄镇常李寨村,让人感触最深的是两个同音字:“孝”和“笑”。说到“孝”,在常李寨村,随处可见年代不一、字体各异的“孝”字书法作品。作为鱼台孝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常李寨村早在2008年就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孝贤文化节,村头的德行桥、村里的感动墙、孝贤文化大院,无处不透露着“孝贤文化”在这座小村庄里的深厚根基。另一个“笑”则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老人、孩子、妇女、青年,人们从内心深处散发出的温暖气息深深地感染着每个人。在“孝贤文化”的感召下,常李寨村成立孝互助教育基金会和孝互助发展基金会,真正实现幼有所学、老有所养。近年来,常李寨村先后被省内各有关单位指定为孝贤文化创作、品德教育、孝道教育基地,被各级政府授予孝贤民俗文化村、敬老模范村、百孝村、示范村等称号,成为张黄镇乃至鱼台县“孝贤文化“的一张名片。

“孝贤文化不仅根植于张黄的历史,也融入张黄的文化血脉。在新时代下,其中蕴含的敬老孝老、互帮互助等思想精髓被我们纳入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来,近一步整理、发掘和推广,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清风雅韵和重要组成部分。“张黄镇党委书记李群升告诉记者,蕴藏在人们心中的道德力量,需要强力的机制去引导和激发。依托传统孝贤文化,充分利用孝贤资源,努力挖掘孝贤人物典型,张黄镇用本土人物,讲本土故事,创本土特色。在推进孝贤文化建设过程中,以“孝、贤”标准开展孝贤人物和好婆婆、好儿媳等系列评选活动,对先进家庭和个人进行表彰,以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他们的感人事迹,使全镇呈现出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团结、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大闵村是“二十四孝“先贤闵子骞的出生地,他与同为孔门弟子,居住在相距大闵村不足五里的武台村的樊子迟和侯堂村的宓子贱同称为“五里三贤”,成为“孝贤文化”的精神内核。近年来,大闵村大力开发建设闵子祠,整理发掘孝贤传统文化,先后投资320余万元,在闵子祠旧址上新建了闵子祠大殿、大门及院墙等仿古式建筑,修建闵子骞的孝贤故事文化墙和闵子骞文化广绘制了孝德墙,设立了孝德宣传橱窗、孝德长廊、孝贤街,营造了“百善孝为先”的浓厚氛围,形成了孝德融合的宣传教育阵地。大闵村充分利用孝贤文化滋养教育群众,闵子骞第78代传人闵维君作为义务讲解员,在此开设了“孝德讲堂”,做到既讲孝贤文化,又讲孝德要求,使村民孝贤意识,道德素质大幅度提升。把“百善孝为先”、“礼之用、和为贵”等思想融入到村风家风中。

在如今的张黄镇,一条条"道德文化一条街"在乡村流行起来,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群众的行动;一个个志愿服务组织应运而生,精心打造着孝贤故里志愿服务品牌;"十大孝贤人物"、"好媳妇"、"好婆婆"成为群众身边的大明星;"四德"也成为衡量干部、考核工作的一把尺子,机关干部纷纷深入到田间地头和百姓家中,为群众解忧排难。

“微示范”带动乡村振兴

“孝”文化成党建“助燃剂”

“小朋友们,你们看看这幅画,讲述的是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她们姐妹俩在暴风雪中坚持保护集体财产,是大家学习的模范,你们说对不对?”“对。”随着稚嫩的童音响起,在东张村幼儿园的文化墙前,一幅对比强烈的画面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头发花白的老者缓缓讲述,小朋友们睁着好奇的眼睛认真听讲,对“党”的认识就这样润物细无声般地进入心田。“看到小朋友们,看到今天幸福的生活,我很感慨,也很满足,我们党的事业蒸蒸日上、后继有人。”来自张黄镇“和事佬”党员志愿服务队的离退休老党员强发仁说道。

眼前的一幕正是张黄镇坚持“党建引领”,以“微示范”带动党建大文章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张黄镇以党建为抓手,通过积极探索“123”党建微示范工程,打造一处党建“微阵地”、 打造两处群众共同致富“微阵地”、 打造三支“微”志愿服务先锋队,持续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推向深入。

高标准打造东张、袁洼等6处活动场所,为增加活动场所为民服务的功能,积聚人气,把本村群众急需的服务项目请进了村办公室。打造两处群众共同致富“微阵地”。积极推进各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工作,通过“支部引领红色希望责任田”带动群众致富,大大促进了全镇现代农业的发展。打造“新青年”、 “农村CEO”、“和事佬”三支党员志愿服务队,让老中青三代和企业家、致富能手等群体为乡村振兴发挥各自的作用。

立足本土,张黄镇将“孝贤文化”融入党建工作,结合“孝贤故里”和张黄镇“五里三贤”的历史文化为依托开展“百善孝为先,党员孝先行”评比活动,依次通过党员自评、支部推荐,群众投票等环节选出3名党员,并授予“党员孝贤之星”荣誉称号。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党建工作的“助燃剂“。

从“纸面”到“地面”

时代新风润物无声

粮票、墨斗、人力打谷机,徜徉在张黄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的历史展示馆内,仿佛回到了充满激情的年代。站在“稻改”图片的展位前,来自东张村的罗大妈久久伫立:“看见这组老照片,就像又身处在当年火热的劳动现场,回到了那个艰苦卓绝的岁月。”罗大妈告诉记者,当年稻改时,自己虽然只有四五岁,可还是跟在母亲身后往工地上送饭,火热的劳动激情、敢于改变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豪情,至今鼓舞着罗大妈。“我觉得这个展区特别好,我准备把孙子孙女也带来看看,老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应该被传承下去。”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张黄镇以队伍建设引领、以实践活动推进,将时代新风和文明生活理念从“纸面”落实到“地面”,让文明实践内容充实有品质、活动丰富接地气。

志愿者服务队是张黄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主体力量。“红马甲”党员志愿服务队”、“巾帼志愿服务队”、“青年志愿服务队”、“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四支队伍深耕细分领域、协调通力合作,共同带领全镇干部群众参与到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在志愿活动中,张黄镇坚持“党建引领”,坚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开展文明实践活动的指南,确保志愿者队伍在文明实践活动中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勇于担当作为。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志愿者服务队目前招募各行各业有专业技能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7800余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紧扣时代主题,积极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

按照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开展的总体要求,张黄镇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党员“亮身份、见行动、要结果”系列活动包括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时间、禁烧巡逻、“红袖箍”夜间巡逻队、“党员岗义务大调解”;传递爱心正能量的“爱心包裹捐赠公益活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春书法家送春联”、“唢呐大赛”、“闵子祠公祭活动”、“鱼台拉花展览”;开展优质农产品推介为一体的“龙虾王争霸赛”;展现新时代青年志愿者担当的“金晖助老”、“牵手关爱”活动,展现新时代妇联工作的“巾帼志愿者”活动等。

传承孝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传统文化为纽带吸引和凝聚百姓,传承乡村文明。张黄镇在继承和发扬孝贤文化的同时,又创新和发展,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使孝贤文化之花结出累累硕果,为助力脱贫奔小康、强化乡村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增强了群众获得感,提升了社会满意度。

传承孝贤文化

美丽新村居

2020-06-18 张黄镇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39704.html 1 “孝贤文化”融血脉 时代新风结硕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