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乡,吃饺子是有一种仪式的。饺子出锅,要把第一枚扔进灶膛里。老灶爷是“一家之主”,改善生活当然不能忘掉“他”,家里有什么好吃的,总是让他尝第一口。老灶爷尝过第一口,盛出来的第一碗饺子,是给家里的长辈。在我们家,吃第一碗饺子的,理所当然是爷爷,之后,才是父亲。按理说,这之后,就是母亲。但是,母亲还是在灶台上忙碌着,母亲总是盛最后一碗。
年三十中午的饺子,像大年初一早上的饺子一样,最有仪式感,要燃放鞭炮。有麦芒炮,也有大雷子。
除夕夜的年夜饭异常隆重,除了家人团聚,还要到祖坟里请主,把过世的先人请回家中一起过年。吃过年夜饭,开始包大年初一的饺子,包好的很好看地码在高粱杆锅棑上。
大年初一的饺子,有一只饺子包有一枚硬币,谁吃到了就代表着谁会在新的一年里迎来好运气。按习俗,大年初一的饺子必须是素馅的。胡萝卜粉条馅,代表着一年的红红火火;芹菜鸡蛋馅,代表着家人们勤俭致富的开始。
过了大年初一,开始走亲戚。到了正月初五,就到了“破五节”,是祭祀财神的节日,也是要吃饺子放鞭炮,送穷神迎财神。吃了破五的饺子,到了初六,打工的人们告别家人,开始了一年的打拼。留守的人们,在新年的余韵中慢慢等来了元宵节。
元宵节不但要吃元宵,还要吃饺子。“早上汤圆中午饺,晚上扛个布袋跑”。吃过了饺子,到了晚上,小孩子肩膀扛上了“布袋”——长长的杂面包子,里面是干菜粉条馅子。大人们说,吃了“布袋”涨力气,能扛起一百多斤的布袋。
吃过汤圆、饺子,扛过“布袋”,挑过灯笼,年开始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