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关于年味的话题也是越来越多。我们听得最多的抱怨无疑是“年味越来越淡”。所谓年味淡,就是传统的成群结队的拜年,过年期间的各种有趣的风俗,沉浸在无比喜悦氛围中的状态等等,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一句话,就是过年一年不如一年热闹了。
也的确,说到年味,大抵每个人记忆深处,都有过属于自己期盼的快乐春节。小时候,我们都知道大年三十能一家团圆,贴春联、吃年饭、放烟花、看春节联欢晚会;凌晨,到处响起迎接正月初一到来的鞭炮声,声声入耳,令人兴奋。
从这一天开始,大人小孩穿新衣,能吃最好的食物,大人得到恭贺,小孩能收到红包。天麻麻亮,孩子们就跟着大人们从村子东头跑到西头拜年,有模有样拱拱手,喊声“恭喜发财”,便会得到糖果饼干之类稀有的零食。
随后的几天,按习俗大家可以走亲访友,可以看玩龙灯、踩高跷,逛庙会、看露天电影、观武术表演,直到正月十五看灯会,这才结束过年。大人们要上班,孩子们准备上学,而春节的余味,还会延长一些时日,因为好吃的东西还有剩余,美味一直在舌尖上撩拨着。
后来的春节,就没有这样多的玩法儿了,最多就是自家族人之间拜个年,来往的亲戚之间走动走动,一晃,年就过去了,给人的感觉什么味道都没留下。
我们一直在追问年味一年比一年淡的原因,很多时候,大家都心知肚明,只是不想说得那么透彻而已。以往吧,大家的生活相对比较单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比较单纯,直到有一天,日子混得好的遇到日子混得差的,家庭条件好的遇到家庭条件不好的,便有了对比,也就有了伤害。即便是亲戚之间,也是有钱人多多被捧场,没钱的能给个笑脸都不错了,说浅了,这叫势利,说深了,这叫人性。
再后来的后来,我们就习惯了这样的相处模式,亲戚朋友之间,能走动的尽量走动,不想走动的也有各种借口,借口多了,彼此就心照不宣,再也不走动了,以致影响到后来的情分,却都不愿说破。就这么着,年味能不淡去吗?但生活水平在提高,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告别了那种物质匮乏的年代,出门去超市就可以直接购物,什么都不缺,想要什么买什么,不用如几十年前穷一点的,还要亲友帮助得以度过年关,那个时候,年关可是难为了无数家庭无数人。
如今已然是另一番情形,好日子似乎每个家庭都能创造并拥有。所以亲友之情,也淡了很多,既然过年都玩不到一块,那就直接去外面玩得了。于是,春节旅游成了很多家庭的头等选项。他们一路游玩,欣赏风情,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眼界开阔了,思维清晰了,心态变好了,虽然没有在年味中收获其他的快乐,却收获了特别美好的记忆,整个人都或许得到了不小的改变。
细细想来,这其实是一种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逐渐转变,是春节习俗被现代丰富物质与文化生活冲击后的客观写照。春节传统文化有她值得传承的东西,但更多的人开始追求更新的生活体验,追求更高的品质生活,以适应或满足个体心灵与精神的需求,他们可以去听一场新春音乐会,可以找一个清净之所读完几本书,丰富一些内心,感受一下更为博大的世界,只为做更好的自己。
可见,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变了我们的一切,热闹是难得回去了,但品质却是悄悄提升了。当然,我们也会有遗憾,可能亲情在某些时候感觉在变淡,这或许是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必然付出的成本与代价吧。曾有人用“无根一代”给独生子女们贴了这样一个标签,他们已经不愿意像他们的上辈一样,与亲友之间保持足够多的互动,因为他们宁愿享受个体的自由,而不愿意在世俗的亲友牵扯中浪费时间。
所以,我们除了尊重他们的想法和做法,也应该尊重年味变淡却不失品质这种现实,一切顺其自然,才是最好的过年方式,没有必要背着各种包袱刨根问底,怎么快乐怎么来,怎么舒服怎么做,从此不再纠结为何年味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