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7日
首页
第06版:

孔子为什么批评微生高

张培水

温良恭俭让的孔子,轻易不批评人,但对一个做了好事的微生高,却露出不满和不屑,的确值得深思。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大意是,谁说微生高直呢?有人向他借醋,他不说没有,向邻居借来再转给那人。这句话透露的基本信息是,孔子并不否定微生高做好事,但坚决不认同他是直人。

看来,微生高是聪明人,也是肯努力表现的人,混得风生水起,落了个“直”的美誉。在特定圈子里,大家也都信以为真。但孔子不是好哄弄的,目光如炬,只通过“借醋”这一小事,就看透了他。

“有谓有、无谓无曰直”,微生高家里没醋为什么不直说呢?此时的他一定经过了“头脑风暴”的:他来借醋,我说没有,他会相信吗?他会嫌我穷吗?他若以为我是有醋不借,就会认为我抠门、小气,就会形象尽毁。他把这事宣扬出去,说我坏话,甚至报复等,就有大麻烦。

如此看来,醋不过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不借可能出大事,两害相较取其轻,即便转借,也要给他,便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微生高的算盘打得够精明。路走多了,脚疼;事想多了,心累。微生高心事重重,绝非直人。

有人说,微生高毕竟是做了好事的。其实,好归好,直归直,直的一定好,好的未必直,一码是一码。古人常把做事与动机联系起来。直与不直,一方面看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看为什么做。这正应了孔子一句名言:“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看一个人为什么这样干,怎样干,再看看他做事时的心态安与不安,那这个人还能隐藏什么呢?譬如,“孺子将入于井”,有个小孩子将掉到水井中,“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把把他救起来,这就是直;若是为了得到乡亲们的夸奖,为了讨得他父亲的几个赏钱,便不是直。“有心为善,虽善不赏”,如此看来,微生高有些滑头了。

尤其值得推敲的是,借醋本是两人之间的私事、小事,甚至连借醋的那个人都不知道微生高是转借而来,否则他自己会到别家去借,不会再麻烦微生高的。但这事还是被当成正能量传播出去,形成轰动,连孔子都知道了。

不难推测,源头就是微生高。做好事不是目的,让人知道做好事才是。借了醋,做了好人,还宣传出去,提升了形象,一石数鸟,微生高把一碟小醋玩得团团转。

“直”,《说文解字》称:“直,正见也,从乚从十从目”,又称:“乚,匿也,读如隐”。这个字的造型很值得深味,首先它承认人都有隐私,但十目所视,洞幽烛微,隐私便无所遁逃。因而,“直”具有社会性、群体性,极力排斥自我、自私、自利。

众目睽睽之下,“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弯弯绕”“小九九”都是摆不上桌面的东西,与其隐匿,不如直道而行。微生高不是真心为善,而是伪装为善,这本身就降低了道德价值。亦如康德所言,经过思量计较而为善是没有道德价值的。尽管和落井下石的人、损人利己的人相比,微生高不是坏人,但仍有进步的空间。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孔子认为“直”是人的本性,这极像道家所说的“真”,又极像佛家所说的“不打逛语”,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推崇生命的单纯、直爽。因为这是内心最重要的部分,率性而顺心。

儒家所说的“直”,从品行上,近乎“真诚”,内不自欺,外不欺人;从情感上,近乎“真情”,“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直在其中”;从社会生活上,近乎“正直”,“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天地之道直而已,所有的秩序与美德都建立在直的基础之上,当以直求之。

孔子就是一个直人,“君子坦荡荡”,丝毫没有那种表里不一的虚伪劲,嬉笑怒骂,皆出内心,毫不遮掩。他眼里揉不得沙子,对假仁、假义、假正经深恶痛绝。

“巧言令色鲜矣仁”,他讨厌光做表面文章的人;“匿怨而友其人,丘也耻之”,憎恨那些心怀叵测的人;“乡愿,德之贼也”,大骂那些败坏道德的老好人。善于做秀的人,只有遇到欣赏做秀的人,才会施展他的特长。但如果遇到真诚坦白的人,他的表演就是拙劣和漏洞百出的。

自然,这个微生高不入孔子的法眼,是老夫子看出了他的花花肠子,一个尽为自己盘算的俗人而已。

现在有些人,比微生高聪明多了,做好人好事,全凭嘴一张,管他真假,管他有无,姑妄说之,姑妄听之。有些人和事,经不起推敲,一推敲便如肥皂泡般破裂。所以,我们要警惕现代版的微生高,如果这样的人大树特树,大奖特奖,一定会败坏社会风气的。不论花样如何翻新,手段如何精妙,但总归是沽名钓誉之徒而已。

大千世界,有人八面玲珑地活着,有人卖乖讨巧地活着,有人明哲保身地活着,工于心计,圆滑世故,看似精明,实则愚蠢,因为他失去了人性最可宝贵的“直”。

“巧诈不如拙成”,有人直率坦荡地活着,有人有原则、有价值地活着,他们仰不愧天,俯不怍人,忠于自己的内心,因为他们也知道,“直”是心灵初始本真的一种状态,是天然的不假外求的一种能力,是一种直来直去、直截了当的坦率,它和一切的美好紧密相连。孔子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要使大家正起来,先让我们成为一个直人吧。

2019-12-27 张培水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6038.html 1 孔子为什么批评微生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