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70年代初的我,小时候生活在离市区20多里的农村,那时的路,“搓板路坑牛能卧,小坑还没大坑多”是最真实的写照。
以前进村的路又窄又破,路边堆的都是垃圾,村民还喜欢在路上打场晒粮,堆积杂物,路肩蚕食严重。上小学要走三四里路到邻村,上初中时,要走近十里路到乡里。要说路,众人踩出来的田埂路和土路,弯弯曲曲的,雨天路滑一身泥,风雪路上一层冰,一不注意就跌个跟头。
“以前是个‘地无三尺平’的落后村,交通不便,村里很闭塞,到城里得步行半小时,再坐郊区车,进趟城起码要四五个小时。”说到以前的路,我的父辈感触很多。
没有路,农产品只能靠地排车、畜力车,运输成本占去大头。运送速度慢,新鲜的也成了陈的了。没有路,里面的东西很难运出,外面的商品也难进来。盖个新房,砖的运输成本比砖价还贵。路不通,财不进,收入也没办法提高。
“要想富,先修路”“一路通,百业兴”,这是老话,更是真理。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农村各方面都起了变化,变化最大的就是路。一开始,原始的小路成了宽阔的大路,虽说是泥土路并不平坦,到处坑坑洼洼,但毕竟有了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路有了快速的发展变化,附近所有的村级公路都铺上了水泥,而且入村进组到家门。从市里开车过去,这边的家门口上车,到那边的家门口下车,路面平坦,十分方便,越来越多的乡村“抬脚走上水泥路,家门口前能坐车”。
城市路网日趋完善,农村交通的步伐也逐渐加快,从土路、砂石路到水泥路、沥青路,从之前的交通闭塞到如今四通八达,农村的路况已经今非昔比。无论是身边悠闲走过的时髦小青年,还是缓慢行驶在街道上的小轿车,偶尔还有急匆匆的外卖小哥,清新、整洁、气派、现代的感觉簇拥着你。
如今的农村公路,不仅成为连接城乡的快速干道,沿途美丽的风景,更为乡村发展增添了一抹亮色。村的不同路段,栽植不同树木,立体搭配乔木、灌木和草坪,每隔一段还有分类垃圾桶。公路建好后,路肩树木种植管护交由村里,设立公益性岗位,安排贫困家庭人员就业,形成路肩林带管理和农村公路日常管护,帮助贫困的人增收脱贫,也使乡村道路更畅通,农村面貌更美观。
夜幕降临,清风拂面,矗立在道路两旁的路灯亮了起来。乡亲们不断从四面走进广场,跳着属于他们的幸福舞步。村里的文化活动中心,响起了欢快的歌曲:“阳光的油彩涂红了今天的日子哟,生活的花朵是我们的笑容……”
曾经的偏僻村庄,如今的美丽乡村。路通了,农产品可以更加丰富多样,“一村一品”生态产业叩开了致富的大门;路通了,又长又重的水泥电线杆运进来,笨重的变压器安装起来,电压稳定送电通畅,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各种电器,村民的生活更加多样化、优质化;路通了,宽带也顺路而进,手机信号由无变有、由弱变强,走到哪都可以上网。电商也来了,网上销售、网上购物,农特产品像长了翅膀飞向四面八方,需要的农用物资和生活用品从四面八方飞进来……
如今,再走进我们村,一条条宽敞整洁的水泥路联结着农家院落,一幢幢漂亮的农家房掩映在绿树花草中,庭院有致、环境优美、布局合理,犹如一幅美丽的田园风景画。
曾经家家户户用到的马石槽,如今成了路边的养鱼池;曾经的煤油灯,如今成了屋檐下悬挂的老物件。“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已然成为乡村面貌的真实写照,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七十载长传薪火,新时代再谱新篇。新时代的发展,让农村看到希望与机缘。回望沧桑巨变,憧憬圆梦复兴,我们农村的经济、文化、学习,都要跟时代的发展一样快捷迅速。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让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与机缘,去发展农村的、专属的、特有的产品与文化,可以让满腹才华的孩子得以展现,让天然美味的农产品得以推广,让流传百世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苗青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