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6日
首页
第08版:

深受信赖的“啰嗦医生”

■本报通讯员 王碧辉

“这药每天一副,煎药前先泡40分钟,水量没过中药将近二指就行,大火烧开,小火煎25分钟,两次煎药混合在一起,早晚各服一半……”“服药期间一定注意不能吃辣椒、戒烟酒,服药4天后电话告诉我身体情况,4周后一定来门诊复诊……”在济宁市中医院风湿病科,科主任孔祥民一遍遍对出院患者交代注意事项,尽管给患者的出院记录上已经写得很清楚,但依然会向病人及家属“啰嗦”好几遍。

尽管是一位80后,却有了“啰嗦”医生的外号,因为每一次见他,他都在反反复复给病人讲解,从治疗过程、原理,到吃什么、喝什么。可就是这么“啰嗦”,却赢得诸多病人赞誉。

53岁的张女士20多岁时便患有类风湿关节炎,30多年来饱受病痛折磨,最严重时生活都无法自理。因为听说“这个病治不好”“很烧钱”,多年来一直治治停停,导致病情越来越重。孔祥民见到患者时发现,患者双手多个关节肿得像“纺锤”,通过查看以往的检查检验,是典型的类风湿关节炎。于是,孔祥民耐心讲解类风湿病的发病原因、原理、治疗过程,用什么药、疗程多长、花费多少、预后效果乃至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等,让患者对自己的病完全了解。同时,孔祥民还为患者制定最低费用的治疗方案,每个月几十元就很好的控制住病情发展。

“去年第一次到济宁市中医院风湿病科找孔主任看病,他给我上了一个小时的‘课’,那时才知道我这个病是可以控制的,这一年多是我这几十年过得最畅快的日子,关节不痛了,也能干点农活。”张女士笑言道,看了30多年的病,从没见过这么有耐心的医生,连平时吃喝都交代得很清楚。

在孔祥民看来,医生在看病过程中,不仅要学会倾听,还要肯花时间多问,切忌主观臆断。要善于从患者杂乱无序的述说中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地采集病历,避免误诊误治,提高诊断水平和临床疗效。

曾经有一个痛风患者晚上给孔祥民打电话,说膝关节疼的厉害,问他怎么回事。孔祥民在电话里让患者自己触摸一下膝关节是否发热,患者说“很热”。当时孔祥民根据经验判断有炎症。但是他依然对患者的主诉不放心,第二天打电话让患者前来亲自查看。“见到患者后,我一检查,膝盖哪里热啊,温度很正常。”所以及时为患者调整治疗方案。经过这件事,孔祥民知道,没见到病人不要轻易给病人下结论,一定要经过自己详细检查后方可出治疗方案,这不仅是对病人负责,也是对医学的尊重。

“通过仔细沟通,医生从患者身上积累了经验,收获了教科书上学不到的知识。而患者也从医生那里也获取了规范治疗、科学养护的知识,医患双方是双赢。”孔祥民说。

2019-11-26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2486.html 1 深受信赖的“啰嗦医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