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张勇 高爽
日前,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院成功为一位99岁高龄患者老人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使老人重获“心”生,该老人也成为该院年龄最大接受该项手术的患者。而这位敢于冒着极大风险,为老年患者实施手术的医生就是我院心内四科主任赵家琦。从医30余年来,他始终不忘初心,谦虚谨慎,牢记医者使命,用诚心、爱心、责任心服务于患者,用实际行动和扎实工作诠释着一位医者的仁爱之心和责任担当。
今年8月24日,一位99岁高龄患者老人因胸闷伴有双下肢水肿、咳嗽由下级医院转职济医附院就诊,赵家琦检查发现,老人心脏跳动明显缓慢,平均每分钟心跳仅维持在35次/分,行心电图检查确诊老人为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并伴有冠心病、心功能不全、肺炎等疾病。
如果心率慢得不到改善,患者全身重要脏器就会慢慢衰竭,生存希望将会很渺茫。纠正心率慢的最佳治疗方案是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但对于体重只有35kg的老人而言,手术风险极大,随时有猝死危险。经过权衡,老人的子女还是决定实施手术。
赵家琦组织科室医生反复多次讨论分析病情,认真评估患者心、肺、脑、肾等重要脏器功能状态。在他的带领下,科室手术团队制定了周密的手术计划与术后护理方案。手术如期进行并最终顺利完成。
出院之后,老人迎来百岁生日,听说这个消息,赵家琦、科室护士长王芬和医护人员一起到老人家中进行了一次特殊的家庭随访。看到救命恩人,老人十分激动,握着赵家琦的手不放。“赵主任对病人很负责,住院期间服务周到,出院后也经常来电话,询问恢复情况,指导我们调整药物,特别上心,让我们十分感动。”老人子女感激地说。
从事临床内科和心内科工作30余年,赵家琦对待患者始终如一,他治疗的每一位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从手术到最后术后换药拆线,都亲力亲为,从不假他人之手,为的是患者对自己的一份信任。
心脏起搏器费用较高,一旦发生术后感染,需要重切植入,既给患者身体带来痛苦,也在无形中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为此,赵家琦每次手术都会到病房观察患者术后情况,亲自换药,查看切口,嘱咐家属护理注意事项。确保不出现任何问题和差错。
踏实行医是赵家琦一直以来的行医准则,患者对他的满意和认可,是他获得的最大成就。从医至今,赵家琦完成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1000余台,冠脉造影及冠脉介入治疗2000余台,从未发生术后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对患者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对技术的精益求精,赢得患者及家属的极大认可。
在医疗技术方面,赵家琦不断突破,重视新技术、新项目开展,取得多项新技术成果。他曾在鲁西南地区率先独立开展了双腔起搏器植入术,2003年带领年轻医师开展室上速射频消融术,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2013年在鲁西南地区率先独立开展植入三腔起搏器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CRT-D植入术)新技术、抗磁共振起搏器植入术,独立植入本院首台埋藏式体内自动转复除颤器(ICD)。2014年,赵家琦获得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优秀咨询专家”称号,2015年被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聘请为“全国心律失常治疗规范和新技术培训”项目培训导师,2016年获山东省心脏起搏突出贡献奖,并先后获得山东省教委科技进步奖一项、济宁市科技进步奖三项等一系列荣誉,成为鲁西南地区心脏内科领域的技术权威专家。在他的带领下,济医附院心内四科逐渐形成自己的诊疗特色,科室团队不断创新,起搏电极植入径路在锁骨下、头静脉径路基础上,开展腋静脉穿刺技术,为目前公认的最佳电极植入径路;在心脏植入位置在传统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基础上,又开展左束支区域和中低位间隔部起搏技术。目前,科室在冠心病介入诊疗及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方面处于省内领先水平。
行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稍一粗心大意,就有可能致人伤残,甚至危及生命。赵家琦在几十年临床工作中,始终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最佳治疗效果为出发点,以患者满意放心为工作目标,凭借着扎实工作,严谨作风,精湛技术,优质服务,赢得了广大患者的良好口碑,成为青年医务工作者学习的榜样和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