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彦彦
孟凡珍是任城区唐口街道廉屯村的一名乡村医生,在基层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已30个年头,先后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乡村医生”“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背后家庭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我们村有3000多人,人人都知道我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孟凡珍笑着说。
1989年7月,孟凡珍从卫校毕业后,放弃了在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了家乡,做了一名乡村医生。在农村当医生,和城里大医院不一样,白天都是随叫随到,夜里更得随喊随起,一点不敢耽搁。责任田的农活,妻子王四姣全部“承包”了,没一句怨言。地里的活儿忙完了,她还到卫生室里帮帮忙,看到年老体弱的,她赶紧上前扶一把。患者看完病,行动不便的,她蹬上三轮车把人安全送回家。多少年来,妻子都是这样支持着孟凡珍的工作,始终陪伴他左右。
有一次,东王庄村一位老大爷半夜突发急病,家人急急忙忙来找孟凡珍,当时正下着小雨,无法骑自行车,孟凡珍背上诊疗箱连雨伞都来不及拿就匆忙出门了,一路上不知摔了多少跟头,等到了病人家中,孟凡珍浑身是泥。那晚,孟凡珍等老大爷病情稳定后才回卫生室。老大爷的儿子坚持要送他,孟凡珍说:“老人身边不能离人,你照顾老人家吧,我路上再摔,不还是这身泥吗?”一句话把这个40多岁的汉子感动得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转。
回到家,已是凌晨2点,妻子王四姣还在等着他。看着孟凡珍像个泥人一样回来了,赶紧为他准备了替换衣服,又去熬了一锅姜汤红糖水,让他暖暖身子。像这样的事情,孟凡珍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了。
救死扶伤是做医生的天职。一天傍晚,邻村一名青年急匆匆地拉着一辆地排车来到卫生室。车上躺着他的妻子,捂着肚子,疼得满头大汗。孟凡珍仔细问诊检查后,发现这名患者是因宫外孕导致剧烈腹痛。情况十分危急,一旦大出血将有生命危险,必须赶紧去大医院治疗。青年听了非常着急,又面露难色,一是他带的钱不多,二是家里也没钱,再去找人借也来不及。孟凡珍一听马上说:“别说你家里没钱,就是有钱也不能回去再拿了,现在救人要紧!”这时,孟凡珍的妻子王四姣赶忙拿出2000元钱交给青年,那是准备第二天进药的钱。
当时,患者腹痛得厉害,病情严重,那个年代没有120急救车,用地排车又太颠簸。于是,孟凡珍急忙找来几名青壮年邻居,把患者抬上,直奔市里的大医院。12.5公里路,他们花一个多小时赶到了。一路小跑,一秒不敢耽搁,他们每个人的衣服都湿透了,大口喘着气,说不出一句话来……
几天后,那名青年提着一兜水果,揣着2000元钱来到卫生室。他感激地说:“那天多亏了孟大夫,救了俺对象一条命。医院的大夫说,再晚去一会,俺对象就没命了。”孟凡珍说:“没事就好,以后千万注意。钱我现在用不着。您对象看病还需要钱,你就拿着吧。”
在那个年代,2000元钱不是个小数目,但作为一名乡村医生,孟凡珍觉得生命是无价的!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孟凡珍还定期为邻近小学的师生义务健康查体;经常带着礼品、药品回访一些家庭贫困的患者,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孟凡珍还时常惦念着一些老模范、老革命,定期到他们家中,义务为他们查体,并为他们做健康指导。
唐口街道加河村李玉美老人是一位五保老人,膝下无儿无女。孟凡珍不光给老人看病是免费的,还与老人结下了“亲戚”,经常带着家人去老人家中,帮老人做做家务,跟老人拉拉家常。逢年过节,孟凡珍夫妇二人,还会带着孩子一齐去看望老人,并送上礼品和慰问金,让孩子们在为老人家送温暖、献爱心的过程中,传承着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在行医的过程中,孟凡珍经常见到一些家庭贫困的患者付不起医药费。孟凡珍与妻子及孩子们商量后,拿出家里全部积蓄,设立了“100万孟凡珍慈善医疗救助基金”,免费救治低保家庭成员、五保老人、三无人员,解决了他们看病难的实际问题。他的这一做法,得到了乡亲们和领导的好评。
30多年来,孟凡珍扎根农村,把乡亲们当亲人,一心一意为乡亲看病治病,广受赞誉,获得60多项荣誉称号。
家庭的和睦是做好事业的前提保障。孟凡珍和妻子王四姣结婚,至今已28个年头。28年来,俩人相敬如宾,善待孩子,关爱老人,热心助人,和睦邻里,没红过一次脸,用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了榜样。
孟凡珍育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卫校毕业后,看到他工作忙压力大,为了减轻他的工作压力,放弃了在城里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来卫生室工作。二女儿,2018年7月毕业于济宁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在北京空军某部服役。
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时代需要新作为。孟凡珍相信,两个女儿必将不负新时代,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因为他们的家风就是——甘于奉献,勇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