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5日
第03版:

秋游旧城海子

图文 马培国

鱼台有一处远近闻名的旧城遗址,位于王庙镇旧城里村。唐元和四年(809年)县治迁此,清乾隆时被黄河淹没形成旧城海子。曾有“龙台飞雨、古塔凌云、金沙晓行、郎桥夜月、蒲海青烟、荷河归帆”等古景。

2013年,这里成为4A级景区。

偶得空闲,乘车来到了海子景区入口处。才一下车,那带着些许水生植物清香的湿润的风,便迎面扑来。举目望去,是一片毫无遮拦的浩渺水光。

时值中秋,刚好下过雨,天色是那种淡淡的灰白,如同上好的宣纸,将水与岸的轮廓晕染得格外柔和。水岸是婉约的,曲曲折折,探向迷蒙的远方,终与天色的苍茫融在一处,颇有“元和遗古泽,烟水接苍茫”的意境了。

据老辈人说,这片水域底下,沉着旧日的城郭街衢。一场不期而至的黄河水患,让万家灯火沉入深渊,却也鬼使神差地造化出万顷碧波。

顺着栈道,缓缓走向深处,两旁是无穷无尽的芦苇荡。夏日的青葱已然褪尽,此刻顶着满头的芦花,那是银灰色的,近乎月光的白,蓬蓬松松,在秋风里不住地摇曳,传出温柔的簌簌声,像无数个逝去的秋天在窃窃私语。

偶有几只恋食的水鸭,被脚步声惊动,“嘎”地从那银白的花丛中腾起,翅膀掠过水面,旋即消失在更深的芦苇丛里。

水面上,夏日亭亭的荷,也只余下残梗枯叶。有的倔强地挺立,有的已折伏水上,刻画出种种抽象的图案。那些硕大的叶子已卷了边儿,赭褐与暗黄交织着,心间却有不屈的绿意。

目光越过蒹葭与残荷交织的水岸,那烟波淼淼的远处,“龙台飞雨”“郎桥夜月”,已在了那一片空蒙之中。古时的急雨,或在高台溅起如烟的水雾;古时的明月,或将清辉洒满廊桥,照亮夜归人的路?虽无迹可寻,却给后人无边的遐想。

唯有远处庄重的鱼王府,实实在在矗立着,像一位沉默的史官,见证这水泽的沧桑,沐浴着亘古不变的晨光与夕晖。

脚下栈道的木板在空灵地轻响,仿佛叩问水底的时光。行至水湾,但见波光澄澈,几丛芦苇俯仰而生。古籍零星有记,此处本有一口“龙井”的。井壁定然生满了滑润的青苔,井水幽深,泛着来自地底的、神秘的清光。而今,这一切都沉寂于碧波之下,传说中的龙井的清甜与故事,已融进这海子,用了另一种博大,滋养着风物与生灵。

这般想着,不觉已来到开阔的坡岸。眼前是一片精心养护的草坪,秋菊正盛,灿若云锦。有人正在草坪边的空地上打着太极,动作云卷云舒。一阵欢快的笑声中,是几位老人坐在菊圃旁的石凳上闲话家常。望着他们沉浸在秋阳下的惬意,心中寻龙井而不见的惘然,顷刻烟消云散了。

那口龙井并未湮灭,它的甘冽已化入这万顷碧波;那庙也并未倾颓,往昔的祈祷早已化作触手可及的丰稔与安康。你看那远处金黄的稻田,岸畔丰茂的果园,以及人们脸上从容的笑意,不就是最灵验的“丰穰”之象么?

这哪里是我想象中略带萧瑟的北国水泽,分明是一幅精心绘就的盛世画卷。有词云“漫道花堤叠锦,且看栈通水府”,正是这里淋漓尽致的写照。长长的花堤,宛如一条锦带,沿着水岸铺陈开去。各色的菊和不知名的花,与那茂盛的景观林木,是秋日的主角,金黄、纯白、深紫,一团团,一簇簇。

这锦绣花堤,与那银白的芦花、赭褐的残荷相映成趣,谱写了一曲秋日的交响。站在水上回廊,四望皆是一片空明。不时有年轻的恋人,依偎着凭栏远眺,他们的笑语,像清脆的铃;有鹤发的老人,携着小小的收音机,里面咿呀唱着古老的戏文。这栈道,连接的又何止是岸与水?它连接的,更是古老的静谧与当下的喧腾,是历史的幽深与现世的安详。这旧城海子的风华,从未因朝代的更迭、景物的变迁而稍有减损。自“龙台飞雨”传说,到“郎桥夜月”诗意,再到今日这花堤栈道的闲适,这片水土,从容地徜徉,生生不息。

归去时,秋风渐紧,吹得芦花漫天飞舞,像一场迷离的雪。水色也愈发沉静,由先前的碧绿,转为深沉的靛青。

我带走的,是满眼的秋色,一身的清爽,还有那萦绕在心间,关于兴废的了悟。这北国的水乡,这旧城的新梦,它的秋日,已在我心底,酿成一杯回味悠长的酒了……

①拱桥彩莲②荷叶与鸥

2025-10-25 图文 马培国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14298.html 1 秋游旧城海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