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2日
第04版:

入清凉境

杨福成

夏日的热浪如无形之网,密布天地。此时,“入清凉境,生欢喜心”八字如清泉沁脾。此清凉非避暑之术,此欢喜亦非浮世浅笑,乃是身离尘嚣,心超物累之真境。

魏晋高士携酒寻幽林深涧,左思《招隐诗》云:“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幽涧之淙淙胜丝竹靡靡,山风的自然清凉胜过人工扇摇。更有唐时“自雨亭”,水激轮转,飞流四注,檐溜如瀑,暑气顿消。然此皆外物所借之力,终非心灵安顿处。

真正的清凉,源于心静。《定真玉箓》云:“常当晏居,静处思真,安身定气。”白居易消暑诗曰:“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静室空心,方是驱热根本。《维摩诘经》言:“心净则佛土净。”此清凉境岂非心造?摇扇亦成风,静坐亦生凉,息心即是避暑,无求自得清凉。

今日之人,徒恃空调冷气,身虽处清凉之境,心却未脱尘嚣纷扰:冷气吹拂之下,仍被功名所驱,为俗务所役,心焦神灼。此身凉而心热之态,恰如《菜根谭》所言:“热不必除,而除此热恼,身常在清凉台上。”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的正是此境:“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雨后的山林宁静,明月透过松枝洒下斑驳光影,清泉在石上叮咚流淌,如交响乐般心旷神怡。四十岁后的王维淡出官场,隐居终南山,方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任凭春华已逝,秋景足令人流连。

尘世浮华,但总有一处安放灵魂,不必寻找,只要让心安静,在最高的心之山顶眺望,看而不言,拈花之间莲绽放。

修心至最高境界,便会身心俱忘,到清凉之境,自由之境,心无一物,了无尘埃。正如叔本华所言:“生命就是一团欲望,得不到就痛苦,得到了就无聊。”智者看透本质,主动跳脱——入得清凉境,方得内心长久欢愉。

东坡于酷热道中忽悟:“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烦恼顿消,酷暑亦化林下清风——此真是“歇心”之妙谛。心若得歇,则无处非清凉境;意若得安,则无时不生欢喜心。

捻一缕清风,把忧伤摊开,让心带着芳草的绿意,感受大自然的气息。掬一杯淡茶,品心灵温度,将心放逐,在微笑中淡然。

陌上流年,且吟且行,不去在意纷扰,不去忧虑明日,放下一切执念,素心如简,待莲花开尽后,便是清欢。

2025-10-12 杨福成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13428.html 1 入清凉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