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泪,一种弱酸性的透明无色液体。但它并非寻常的液体,因为情感的发酵,它可能有着惊天动地的力量。
作家苏童眼中最不寻常的眼泪,无疑是孟姜女的眼泪。他为此写了小说《碧奴》,讲述“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眼泪是一种悲伤到底的力量”,他把孟姜女誉为“眼泪之神”。
两千多年前的秦帝国,寒风凛冽的深秋,善良痴情的孟姜女历尽千辛万苦,为在北方筑长城的丈夫送棉衣。当她千里迢迢来到长城,丈夫已死,而且被深埋在长城之下。
此时的孟姜女悲痛欲绝,她手扶长城,失声痛哭,七天七夜不绝。她眼中的泪水,让白云停步,百鸟噤声,海潮翻滚,八百里长城为之崩塌,露出了丈夫的尸骨,孟姜女也因悲痛投海殉夫。
孟姜女的眼泪,是忠贞的爱情之泪,充满着对爱的牺牲精神。她的眼泪,也是对于苦难、压迫与生存不公的反抗,是柔弱战胜刚强,是爱战胜暴虐的至高境界。
在中国历史上,不乏著名的眼泪故事。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项羽遭遇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上演一场霸王别姬的悲剧,“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杜甫得知官军平定蓟北写就“初闻涕泪满衣裳”。他们或为忧国忧民而泣,或为个人命运的悲剧而哭。
但是最让我震撼的,是孔子的眼泪。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负仗逍遥于门,曰:“赐。如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催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七天之后孔子去世。
孔子的“临终歌哭,涕泗横流”,两千多年前重病缠身、老泪纵横的那一幕,让人不禁动容。孔子的眼泪,并不是宣泄自身即将离世的悲苦,而是肉体消失后信仰与理想传承的忧虑。
孔子临终时饱含着泪水,他痛楚于礼坏乐崩,圣人绝学无继,克己复礼的事业未能完成,更渴望着短暂生命信仰的永恒延续。
孔子的哭“着眼于生,不在于死”“着眼于天下,不在于己”。孔子用眼泪铸就了中国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牺牲品格和深沉信仰。孔子的眼泪让人懂得,人的生命虽然短暂,但精神可以永恒。
孟姜女和孔子的眼泪,前者是民间女子之哭,后者是至圣先师之泣。
孟姜女是哭心爱丈夫的罹难,哭秦始皇的暴政;孔子是哭事业未能竟成,哭自己的思想何以传承。他们的哭泣深藏了彻底的牺牲精神,也因为牺牲,他们演绎了穿越历史的永恒价值和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