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媛媛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历时十九年编纂的《资治通鉴》,全书294卷,记载了从战国至五代共16朝1362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编年体通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强调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深入挖掘《资治通鉴》中蕴含的治国理政思想,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第一,礼法并重,筑牢社会治理根基。《资治通鉴》以“三家分晋”开篇,直击“礼坏乐崩”引发天下大乱的核心症结——周王室衰微,无力维持“礼”的权威,诸侯纷纷突破“法”的约束,最终导致统治秩序崩塌。司马光提出“礼,纪纲是也;法,刑政是也”,阐明“礼”作为道德规范、“法”作为制度约束,二者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立足新时代,这一智慧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启示。我们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既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以刚性制度划定行为边界;又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以柔性教化涵养社会文明,真正实现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第二,德才配位,锻造高素质干部队伍。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构建的“仁、明、武”修心三要为领导干部修心强能、达成德才配位提供了根本遵循,其核心与“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的用人智慧一脉相承。“仁”是“德”的核心要义,是“才”的践行根基。司马光以智伯多才少德致家族覆灭的案例警示:缺“仁”之德,才能终将沦为祸端。“仁”即“养百姓”的政治伦理,新时代干部践行“仁”,便是以“以人民为中心”涵养德行,让专业能力始终围绕为民服务展开,实现德对才的统领。“明”是“才”的关键体现,是守“德”的保障。其要义在“别贤愚、辨是非”,既关乎自身德才修养,更系于选人用人。汉文帝“止辇受言”、唐太宗“以人为镜”,既能修正自身言行、兼顾德才提升,也能坚守标准选贤任能。“武”是将德才转化为实效的支撑,是“断之不疑”的意志。新时代干部的“武”,就是在“敢于斗争”中让德才素养落地为治理效能。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更需传承这一用人智慧,坚持德才兼备的“好干部标准”,用“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践行“仁”,以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呼应“明”,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实践中诠释“武”,切实提升治理素养。
第三,守正创新,激活改革发展动力。《资治通鉴》记载了众多王朝变革案例,核心在于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商鞅变法“徙木立信”确立政策公信力,打破旧贵族特权;北魏孝文帝改革《断诸北语》、推行汉化,促进民族交融。这些成功实践既顺应时代需求主动求变,又遵循客观规律稳步推进。这启示我们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处理好改革“破”与“立”、“稳”与“进”的关系,鼓励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推进各方面创新,有效防范化解各领域重大风险。
《资治通鉴》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宗旨与“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思想主张高度契合。我们要深入挖掘其中治理智慧,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作者单位:山东济宁政德教育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