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0日
第03版:

因为友谊:孔尚任最终写成巨著《桃花扇》

陆琴华

“予未仕时,每拟作此传奇,恐闻见未广,有乖信史。寤歌之余,仅画其轮廓。实未饰其藻采也……又十余年,兴已阑矣。”这是济宁曲阜人孔尚任《本末》里的一段话,道出了他酝酿创作《桃花扇》前后至少用了十几年时间。

康熙二十四年(1685)农历一二月间,孔尚任三十八岁,奉康熙皇帝之召赴京担任国子监博士。那时孔尚任只是有了拟写一部传奇的想法,但真正动手创作还为时过早,这部传奇就是后人耳熟能详的《桃花扇》。

可是如何完成这部剧作呢?他利用在淮扬治水的机会搜集素材,想方设法走访明末遗民中,特别是经历过复社的那些当事人。当时,明遗民中活着的当事人,即经历过复社活动的人,已经寥寥无几。在为数不多的人当中,龚半千就是其中之一。

龚半千,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画家,金陵八大家之一。早年曾参加复社活动,明末战乱时漂泊流离,隐居南京,不肯仕清,过着穷困生活,他在明遗民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孔尚任搜集创作素材,自然不会放过龚半千。而龚半千对孔尚任也是久仰大名,只恨无缘相见。康熙二十六年(1687)夏,孔尚任在扬州督导当地治水,龚半千冒着酷暑从驻地南京来了。一见到孔尚任,就开始为他作书绘画。

孔尚任欣喜不已,在运河中的小船上,铺开信纸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表达对龚半千的钦佩和感激之情。信里有这样几句话:“长卷见惠,非但字多也,且更有赠仆之诗。昨晚热甚,何以操笔?先生作用,匪我意所及。”

信写完了,孔尚任兴致不减,又写了一首《喜晤龚半千兼谢见遗书画》的诗来表示答谢。这诗的内容是:“野遗自是古灵光,文采风流老更强。幅幅江山临北苑,年年笔砚选中唐。短歌肯赠将归操,长纸还书急就章。萍水逢君非偶事,扁舟一夜聚维扬。”

康熙二十八年(1689),为了搜集和完善《桃花扇》写作素材,孔尚任来到南京。孔尚任在察看诸如明故宫、明孝陵、秦淮河、燕子矶等名胜古迹时,不忘探望龚半千。那个时候的孔尚任已经四十出头了,龚半千呢?也到了古稀之年。

孔尚任在与龚半千的交往中,获得不少关于创作《桃花扇》的第一手材料。比如,杨龙友是孔尚任《桃花扇》里的一个人物,这个人就是龚半千的画友,是个风雅的清客。再比如,明朝灭亡之前南京秦淮结诗社一事,据说参加这个诗社活动的不仅有文人士子,还有僧人歌伎,熙来攘往,人头攒动,济济一堂,场面非常壮观,有一百二十人之多。

龚半千将当年结社的细节,一一提供给孔尚任,也被孔尚任写进了《桃花扇》里。《桃花扇·本末》里有这样一段话:“独香姬面血溅扇,杨龙友以画笔点之,此则龙友小史言于方训公者。虽不见诸别籍,其事则新奇可传。” 这一人物能够成为孔尚任创作《桃花扇》里的一个素材,也得益于他和龚半千的亲密往来。

十年后,也就是康熙三十八年(1699),孔尚任五十一岁了。经过十年披阅,三易其稿,终于完成了《桃花扇》的创作,其中许多内容就是龚半千在南京的亲身经历。可以说,孔尚任之所以成功写出《桃花扇》这部剧作,与他跟龚半千结下的友谊是分不开的。

图为影片《桃花扇》剧照 ■资料图片

2025-09-20 陆琴华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12572.html 1 因为友谊:孔尚任最终写成巨著《桃花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