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7日
第03版:

古代的青年干部培训班——“大学”

■张俊杰 石颖聪

什么是“大学”?朱熹认为:“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大学”,不同于“小学”,是学习更高层次的伦理道德理念的地方。用现在的观念来看,相当于国家的后备干部接受“政德”方面的教育和培训。

“学”的本义,是古代官方设立的、用于设教讲习的场所,相当于当代的公立学校。古代从中央到地方,根据行政级别的高低,分设等级不同的学官。在周代分封制及与其配套的乡遂制度的行政架构中,学官的设置如《礼记·学记》所载:“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到了汉代实行郡县制,则如《汉书·平帝纪》所载:“立官稷及学官。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因此,“大学”之“大”,是用以言明“大学”作为学官的等级之高。

正史中详细载明设置“大学”,最早见于《汉书·武帝纪》:“兴太学”,缘于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对策:“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在这之后的历代史书中,均有时君世主设置太学的记载。“太学”作为古代国家所设立的最高学府,本质上是一个教育机构,相当于当代的大学。不同于当代的“大学教育”,古代的“大学教育”任务和目标非常明确,简而言之,就是培养优秀的执政者。《礼记·学记》曰:“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进入大学之后的第一课,便是开宗明义地给接受大学教育的人灌输政治理念,强化他们在权利与义务方面的认知,明确他们的终极任务——以道德辅弼国君治理国家,循循善诱地引导受教者走向德政之路。因此一旦进入大学,便确定了国家后备干部的身份。《礼记·王制》载:“司马辨论官材,论进士之贤者,以告于王,而定其论。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从大学毕业之后,毕业生们就可以被录用为官,但是要根据毕业考核的成绩等次,被委任大小不同的官职。由此凸显出古代选拔和提拔后备干部的评判标准:以德为先。

大学教育的核心内容是道德教育,而政治则是将道德用于国家治理的一种道德实践。因此大学的毕业考核,所采取的是一个道德评价体系。《礼记·文王世子》载:“或以德进,或以事举,或以言扬。曲艺皆誓之,以待又语。三而一有焉,乃进其等,以其序。”由此可见,道德是最上等的政治素养,有道德的人被优先举荐到重要官职上。其次提拔有普通管理才能的人,即能够通达世事或能够在言语上进行应对,可以任命为地方上的具体执行国家政策的人,或委派一个使命,但官职的层次等级要远低于有道德的人。正如《尚书·康诰》所载“用可用,敬可敬”,唐代经学家孔颖达解释为:“‘用可用’谓小德小官,‘敬可敬’谓大德大官。”如果既没有高尚的道德品行也没有出色的施治能力,只有技术层面的才能技艺,就不会被录用为官。学员在“大学”中“学以成德”,毕业后“为政以德”。在儒家“道德”即“政治”的理念下,“道德教育”亦不失为“政德教育”。(作者单位:曾子研究院)

2025-09-17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12145.html 1 古代的青年干部培训班——“大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