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7日
首页
第03版:

儒家“廉为政本”思想意蕴

■胡亚军 孔文思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儒家“廉为政本”思想可以为反腐败工作构筑第一道屏障。儒家倡导“廉为政本”,主张清正廉洁是为政之本。孔子从“政者,正也”的立论高度出发,要求把廉政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

《周礼·天官·小宰》中强调了“六廉”,即:“廉善、 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对“廉”的涵义进行了深层解读,体现了“廉为政本”的思想。“廉善”,指为官之人善于处事、办事,且受到公众赞誉;“廉能”,指能行政令,也就是使国家大政方针能顺利地得以推行,这表明为官者要有较高的能力。“廉敬”,就是做到对工作兢兢业业,毫不懈怠,爱岗敬业,安于职守,在其位谋其政;“廉正”,就是要求各级官员品行端正,公正无私,不徇私舞弊。“廉法”,就是要求为官者依法办事,守法不失,执法不阿,铁面无私。“廉辨”,就是要求为官之人善于辨别是非曲直,尤其是在大是大非面前,支持什么,反对什么,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同时强调,“六事之中”均要以廉为本。孟子、荀子等后世的儒家代表均在此基础上发展丰富了“廉”的内涵和价值。儒学经典《中庸》《大学》的修身治国思想同样蕴含“廉为政本”思想。基于对儒家“廉”的涵义剖析,可见“廉政”是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统一。

“廉”是提高官员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在处理廉德与其他道德的关系时,儒家指出“廉”是核心,同时又涵盖了其他道德。王夫之认为为官者必须具备清廉、谨慎、勤俭三种品质,而清廉是最根本的品质。在思想家、政治家的积极引导下,伦理范畴的“廉”被提高到政治高度,成为官员从政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为官者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具备清廉的道德品质,才能担当起国家、人民交给的重任。官员们能够做到”慎独”、就能自觉遵守道德,无论是否有监督、都能廉洁从政、无愧于心。

廉洁奉公才能实现以民为本。统治者只有做到清正洁、才能利民惠民、实现稳定的政治局面。不仅国君要实现廉洁、为民谋利,官员也要以民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史以民为贵践。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命也……国以民为兴坏、君以民为强弱、史以民为能不能。此之谓民无不为功也。故夫战之胜也,民欲胜也;攻之得也,民欲得也;守之存也,民欲存也。”唐太宗李世民提倡廉洁,主张敬民、爱民的为君之道。他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他对百姓轻徭薄赋,实现了百姓生活无忧,国家安定团结。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做官是为了天下百姓:“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清末的曾国藩提出勤政廉政可以利民惠民,他继承和弘扬需家的“仁民爱物,勤政廉政”的政治道德,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廉洁来挽救病入膏肓的清政府。只有官员做到廉洁,才能实现以民为本,做到利民惠民。

儒家“廉为政本”的思想,从治国理政的高度,对廉政建设进行科学定位,突出了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在今天,作为党员干部,一是要做到“慎独慎微”,“不以恶小而为之”;二是要做到“正人先正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发挥表率和带动作用;三是要“先义后利”,谨防“贪欲”之害。只有保持自身过硬、清正廉洁,才能始终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作者单位:中共曲阜市委党校 济宁理工职业技术学院)

2019-11-17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1212.html 1 儒家“廉为政本”思想意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