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5日
第03版:

微山岛镇

构建“就业+生活”协同发展新格局

■通讯员 马国强 张开亮

“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每月挣将近3000元,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在微山县微山岛镇吕蒙村非遗工坊,正在制作香包的村民姚大姐笑着说。如今在微山岛镇,像姚大姐这样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村民不在少数。

该镇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创新构建“就业+生活”协同发展新格局,以文旅融合、非遗创新、民宿经济为抓手,形成“就业围着生活转、服务跟着需求走”的良性循环,推动常住居民就业率突破90%,走出一条“人人可就业、人人好就业”的安居乐业新路子,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过去,微山岛镇旅游多呈“单打独斗”态势,村民多是零散参与。如今,微山岛镇以5A级景区创建为契机,由村集体牵头领办项目,推动旅游产业从“点上发力”转向“链式发展”。大官村官井合作社与镇旅游开发公司合作引进的16艘画舫船,成为串联产业链的关键纽带。300余名村民借此实现就业,游客乘船赏湖景后,可在周边农家乐品尝清蒸湖鱼、香辣小龙虾等渔家美食,入住湖景民宿,购买咸鸭蛋、荷叶茶等特产,形成“游客引进来、产业串起来”的闭环,不少外出年轻人纷纷返乡创业就业;荷畔露营基地的打造,则进一步拓展了就业空间,基地划分亲子主题区、浪漫区、户外探险区,配套完善基础设施,还与农户合作建立食材供应基地,推出“露营+画舫船”“露营+农家体验”等特色线路。目前,基地已带动200余人就业,既成了游客向往的“诗和远方”,也成了村民增收的“宝地”。

在吕蒙村,非遗正通过“智能化改造+市场化运营”焕发新生,成为带动就业、丰富生活的重要力量。走进村里的非遗工坊,刺绣设备高效运转,既保留了手工刺绣的核心工艺,又将产能提升10倍。工坊开发出香包、药枕等40余种产品,通过直播电商年销售额达200万元,100余名留守中老年妇女在此实现就业,月均增收2800元。“非遗+民宿”的模式让消费形成闭环,升级改造后的“空山霁”民宿,融入“渔趣、农耕、田园”元素,游客可体验摘菜、摸鱼、制作香包等项目。

该镇强化村集体引领,以民宿经济为支点,推动多元业态融合,将闲置农房等“沉睡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由村集体牵头盘活28间闲置农房,培育出“民宿+餐饮+特产”“民宿+农业+康养”等融合业态。16名专业民宿管家应运而生,还带动渔家菜馆、土特产销售等配套岗位的开发,直接让600多名返乡妇女端上“新饭碗”。其中,乡村振兴合伙人孟祥义的民宿管家案例,登上了央视《晚间新闻》。该镇还在民宿集群中融入红色文化与渔家风情,打造特色主题民宿,让民宿成为文化传承与产业串联的综合平台。

如今的微山岛镇,“就业+生活”双圈深度融合,特色项目带动就业精准供给,产业链延伸实现“家门口就业、全链条增收”,“就业—收入—消费”的良性循环持续运转。这片小岛正以蓬勃的生机,书写着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双赢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2025-09-15 微山岛镇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11917.html 1 构建“就业+生活”协同发展新格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