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兴武 张田雨
近年来,微山县傅村街道聚焦残疾人就业增收帮扶,创新探索“残疾人就业+健全人联动”新型就业模式,形成“一人就业、全家增收,一业带动、多方共融”的残疾人就业新格局。
搭建“双向赋能”平台,构筑残健融合就业磁力场
建设共享服务阵地,激活就业双引擎。投资20余万元建成600平方米的“如康家园”,配备专业服务团队,构建“残疾人+健全人”协同就业服务体系。在为30余名残疾人提供辅助性就业、日间照料、社区康复等托底保障的同时,向社区开放手工制作、非遗技艺等就业空间,吸引周边妇女等健全劳动力170余人,形成“残疾人稳就业、健全人愿参与”的双向服务场景。
创新“1+N”产业模式,编织就业共享网。推行“残疾人+健全人”结对接单模式,由残疾人在基地集中培训掌握核心技艺,健全人通过“社区微工坊”承接分包订单,形成“中心孵化+邻里互助”的就业网络。目前已建成社区微工坊4处,成功带动32名残疾人、112名居家妇女人均月增收达1600余元,打造出“楼上照顾家人、楼下就业增收”的邻里共富和谐景致。
构建“共融共生”体系,完善残健融合就业保障链
强化“政企社”协同机制。建立“政府引导+企业支撑+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模式,联动辖区企业、公益组织及爱心人士累计筹措社会资金10万余元,用于技能培训、原材料采购、产品补贴等,有效降低残疾人创业就业门槛。设立“共富联盟”,吸引恒悦玩具厂、铭辉电子等企业加入,既为残疾人提供适配岗位,又向社区居民开放包装、质检等基础岗位,形成“一条生产线、两类就业者”的用工模式。
培育“以工代训”特色产业集群。依托张洪手工编织、王书玉饰品加工等本土项目,打造“残疾人领办+健全人参与”的产业共同体。残疾人技术能手担任“非遗传承人”,带动19名残疾人、145名社区居民从事草编、珍珠饰品等产业加工,形成“培训—生产—销售”全产业链,累计助推6名残疾人学员实现“从受助者到创业者”的身份转变,带动周边百余户家庭实现家门口就业,形成“小手工撬动大就业”的乘数效应。
拓展“多元联动”路径,绘就残健融合就业新图景
推广标准化服务模式。将“如康家园”形成的“平台建设—产业导入—技能培训—共融服务”四步工作法,转化为可复制的“家门口就业指南”,在全街道25个行政村推广“微工坊+共享空间”建设,实现残疾人就业服务与健全人就业需求精准对接。目前已建成就业服务点7个,新增就业岗位500余个。
构建就业服务网。线上依托村社微信群、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动态发布企业招聘信息、居家就业订单,今年以来,累计推送岗位信息90余条,覆盖求职者万余人次。线下结合残疾人入户调查,同步采集健全人就业需求,建立“双向需求库”,精准匹配恒悦玩具厂普工、大卫食品包装工等适配岗位,让17名残疾人、43名健全人实现“家门口”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