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又一次悄然而至,空气中弥漫着感念师恩的情愫,而在我的心中,最伟大的老师是我的父亲。
父亲没读几年书,因家贫早早辍学,却用他的一生,深刻而生动地教育了我和弟弟。
为了供我和弟弟读书,父亲专拣重活累活干。他在建筑工地上贴砖,在矿井里忍着胃痛挖煤,在河滩顶着风寒挑沙……
每次回家的父亲,脸上滚着的汗珠子,破了洞的黄球鞋,都让我的心一阵阵揪紧。当我和弟弟拿回一张张奖状,父亲的笑容比阳光还要灿烂。
父亲没有站在讲台上,但他执教了我的人生课程。虽然他已离世多年,但他的教诲我从未忘记。我会带着父亲给予的力量,坚定勇敢地走下去。我会让父亲深沉的爱在我的生命中延续,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彩。
长大后,我们都成了你
乐川
小时候玩扮演游戏,我扮老师是最像的。我拿了母亲用竹鞭做的教鞭,学着母亲的样子说“上课!”小伙伴们立马齐刷刷站起来说:“老师好!”还鞠了一躬,那种感觉很奇妙。
我是母亲的学生,小伙伴们也是。我很崇拜母亲,小伙伴们也很崇拜我的母亲。
中考我考上了桂林民族师范学校,四年后,回到原来读初中的乡下,当了一名语文教师,和当初我敬畏的老师们成了同事。
后来,我找的伴侣也是一位教师。我的妹妹当了教师,她的爱人也是教师。
当初那些小伙伴,有的也当上了老师。我们的学生,也有100多位走上了讲台。看到他们在朋友圈里晒的日常,学生们的笑容就像一朵朵绽放在阳光下的向日葵,屏上都能感到他们的快乐。这就是当老师才会有的一份幸福吧。
父亲的备课本
崔向珍
帮父亲收拾柜子,挑出了一本三年级语文的备课本。只见密密麻麻记了将近4页,无涂改无错字。父亲当年那些优异的教学成绩,得益于他的认真备课。
那时我们的村子很小,一个年级也就十一二个学生。父亲是初中毕业,但他教得好,常带毕业班,还得带二年级或三年级的学生。
缺吃少穿的日子,父亲的备课本都是用黑粉连纸自己装订的。每次开学前几天,父亲专门跑到乡里的供销社,买几张最便宜的黑粉连纸,几张厚一点的普通纸。父亲仔细折叠裁剪后,正反面排列整齐,上端用锥子钻四个小孔,用牛皮纸绳分别穿扎系紧。不同的是,黑粉连纸是父亲的备课本,一张一开的纸,折叠成16开,两张纸一个本子。普通纸是哥哥的作业本,一张一开的纸,折叠成32开,一张纸一个本子。
曾经有个教师梦
罗宗
少时我便梦想教书。
我的家乡蜷缩在贫瘠的山坳里,父亲那年逾五十,竟做起牛贩生意,可惜父亲不是经商之材,牛贩梦不久便破灭了。又尝试做木材生意,同样无果而终。
母亲不识字,却比谁都明白读书的意义。她去县城当保姆,每月回来一次,总会摸摸我的头说:“好好念书。”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考中专成了农村孩子的出路。我决意报考师范,可惜英语物理如拦路的虎,我选择了留级。
初三下学期,留级生一律不得报考中专,我失去了梦想。后来我参军了,因写得几笔文章,被安排做宣传工作。转业后分配到报社。人生轨迹已然改变,我再不可能站在讲台上,执起那根想象中的教鞭。
教师梦碎,但爱教育的心从未改变。
不翼而飞的毛线
蔡随芳
我父亲在部队复员后,被安排在外村教书。教师比庄稼人穿着要体面,这也是我母亲学织毛衣的初衷。当父亲穿着毛背心儿出现在村子里,收获了许多艳羡的目光。
家门的二哥也央求我母亲织一件同款,上好毛线共买了十团。母亲用了六团,四天就织完了。把毛背心和剩余线团送去,二哥不肯收多出来的毛线,还在村里打开了广告。
陆续有人上门预订毛衣,也都把多余的毛线作为报酬。几个月的时间,母亲攒下了半木箱五颜六色的毛线团。计划给家里每个人织一件杂色毛衣,作为过年的新衣。
可等母亲闲下来,樟木箱子却空空如也。父亲周末回来,才侧过身支支吾吾地说:“我跟学生们说,谁学习进步我就奖励谁。可家里实在找不到可以做奖品的东西,就用了你攒的毛线团。”
教我写作的老师
高新刚
我之所以能在教学之余动动笔墨,偶尔在报刊上露露面,多亏了学生时代的两位语文老师。
一位是小学和初中的李庆桢老师,他的学历仅是高中,但书法堪称一绝,还有一绝便是妙语连珠,出口成章。
我的作文渐渐成了李老师课上的范文,我也成了教室后面《优秀作文栏》的常客。再后来,李老师又把我的作文抄在村子中心操场南面的那块黑板上。
1978年,我遇到高中语文老师张庆春。老师让我们写《家乡景物记》,我的作文被选作范文那天,校领导和老师们都来了。我朗读作文时,虽不免紧张,但心里充满了喜悦。
考上大学后,我又成了班里第一个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文章的学生。1983年我大学毕业回到高中母校,成为语文教师。张老师依然在这里任教,他是我永远的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