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31日
第03版:

“以人民为中心”的传统文化意蕴

■孔洪恩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继承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去粗取精、推陈出新,对传统民本思想赋予时代精神,使之在当代继续焕发光彩,实现了对传统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民为邦本”与发展依靠人民。“民为邦本”源自《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经典表述,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核心命题,也是对政权合法性论证。孟子则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念,明确将民众置于国家政治生活的核心地位,得出“得民心者得天下”观点。他认为,诸侯的宝贝有三样:人民、土地和政事。凡是以珍珠美玉为宝贝的,必定会为自己带来灾祸。一般人玩物丧志,诸侯玩物丧国。‌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论断不仅继承了传统政治智慧中“民为邦本”的理念,更在新时代背景下赋予了其新的内涵。新时代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仅要求国家治理要依靠人民,更要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让人民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制民之产”与发展为了人民。孔子主张“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认为行仁政应当广施恩泽于民众,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孔子对冉有说,民既“庶矣”要“富之”,既“富矣”则要“教之”。同时,孔子还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即根据民众的利益来制定政策,促进民众福祉。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富民主张,提出了“恒产恒心”的理论。同时,儒家又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孟子认为仅有物质财富而不注重教育,民众将无异于禽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汲取“恒产恒心”的民本思想精华,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的原则,把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作为国家治理的根本任务,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措施,不断增加民众收入,提高民众生活水平。

“与民同乐”与发展成果人民共享。西周时期已有“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观念,主张执政者应以民众的视听意愿作为决策的依据和出发点,强调顺应民心的重要性。孟子在此基础上则提出“与民同乐”的思想,要求统治者应与民众共享快乐和发展成果。孟子主张在选拔任用官员时,要充分考虑民众的意见,要选拔贤能之人治理国家,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继承了孟子“与民同乐”思想智慧。强调要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新时代背景下,“与民同乐”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的共享上,更体现在精神层面的共融上,让民众在享受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能享受到精神文化的滋养和心灵的慰藉。

(作者单位:山东济宁政德教育干部学院 本文系“济宁市政德教育系统研究课题”研究成果)

2025-08-31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11039.html 1 “以人民为中心”的传统文化意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