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实验小学 王蕾
济宁地处鲁西南平原,虽非黄河干流直接流经区域,但其文化基因与黄河文明存在深刻的历史关联。
从地理空间看,济宁北部的梁山县是黄河下游重要节点,黄河在此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形成独特的“两河文明”格局。
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对济宁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1855年铜瓦厢决口后,黄河夺济水故道入海,导致济宁段运河淤塞,迫使区域经济文化重心南移。这种地理变迁不仅塑造了济宁“河济交汇”的生态环境,更孕育了其兼收并蓄的文化特质。
济宁境内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黑陶觚形器、彩绘陶盆等文物,印证了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农耕文明在此的传播与交融。这些器物融合了庙底沟文化的白彩绘与大汶口文化的连山纹,显示出济宁作为黄河中下游文化过渡带的重要地位。商周时期,济水作为“四渎”之一,其流域的任城成为东方文明的重要据点,秦代置任城县,五代后周设济州,均与济水的交通和灌溉功能密切相关。
黄河冲积平原的沃土还为济宁农业发展奠定基础,形成以小麦、大豆为主的旱作农业体系,汶上县的戴村坝水利工程堪称黄河文化智慧的典范。孔子诞生地曲阜紧邻黄河支流泗河,其思想体系深受黄河流域农耕文明影响,黄河“自强不息”的奔腾特质,与儒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形成文化共鸣,共同塑造了济宁人坚韧务实的精神品格。
济宁作为“运河之都”,其繁荣与黄河改道密切相关。元代济州河的开通使济宁成为南北漕运枢纽,明清时期“南船北马”的商贸格局在此形成。运河带来的不仅是经济繁荣,更促进了黄河文化与江南文化的交融。例如,梁山好汉的侠义精神与运河漕工的团结协作传统相互渗透,形成独特的“忠义”文化符号。微山湖渔俗等民俗活动,亦体现了黄河农耕文明与运河商业文明的深度融合。
济宁作为黄河文化与儒家文化的双重标识地,其文明演进轨迹折射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质。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下,济宁必将以文化为纽带,构建“历史—生态—经济”三位一体的发展新模式。
本文系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教育教学专题项目《全环境育人视角下黄河文化育人价值及实践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