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整个曲阜城在夕阳下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这座位于鲁南的城市,因孔子而成为了东方的耶路撒冷。
游人渐渐散去,我漫步在明故城下,听着护城河内潺潺的水声,脚踏青石板,感受着这座城的宁静与祥和。不少的古树在黄昏的灯光下,绘成了一幅幅诗意的剪影。
在曲阜的几日里,去了周公庙、九龙山汉墓、少昊陵、尼山等不少有名的景点。但在我心目中,最重要的非“三孔”莫属了。
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这里最初只有纪念孔子的寿堂,随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法令的推行,在孔子影响力扩大的同时,孔庙也在不断地扩建中,到明清时达到鼎盛。
孔庙在曲阜的地位,不亚于故宫之于北京。由孔子时代的一口不起眼的井,逐步扩建成甬道交错,门楼层层,古树参天,碑亭林立,红墙黄瓦的庙宇大殿,足以看出对孔子思想的重视。四柱石坊棂星门,是皇帝来孔庙祭祀的第一站,由此开启了帝王级别九进院落的行走。九进七院的规制,可见孔圣人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了。
孔庙是西安之外我国第二大碑林所在地。上自汉代,下至民国,这里的石碑有1700多块。碑文有的晦涩难辨,有的通俗易懂,是爱好者的研学圣地。除去这些,孔庙最大的看点,应该是雕栏玉砌,琉璃瓦重檐,28根考究的深雕龙柱支撑的大成殿了吧。大成殿正中,孔子塑像端坐,72弟子分列两旁,布置极为考究,雅致而又不失端庄。
离开孔庙,就到了孔府。这里是北宋时期特准孔子嫡系子孙居住的地方。九进院落与孔庙一起,占据了古城的整个西南角。虽然与孔庙只有一墙之隔,但与孔庙庄严气氛不同,这里多了些许的生活的气息。
孔府府宅合一,460多间建筑收纳了整个家族的日常需求。孔氏后人在此生活了1000多年,将孔府打造成了一座艺术的殿堂。那些古朴的家具、精美的瓷器、古老的书籍,都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东中西三路的布局,以中路为主体的建筑,前有官衙,后有内宅。西路是衍圣公读书学习的地方,东路的家祠还未对外开放。在内三堂之后一内宅禁门的影壁上,有一幅《戒贪图》,刻画了一只神形贪婪奸佞,胃口非常之大,能吞吃金银财宝的 兽,它周围布满了被啃噬的珠宝,却还贪心地想要吞噬太阳。此画意在告诉府人不要贪赃枉法,警示后世子孙要清正廉洁。
漫步在孔府的庭院中,我感受到的是孔子及其后人们的智慧与才情。出孔府后门,踏着青石板街北行1.5公里左右,走过苍翠古柏掩映的神道,就看见“至圣林”的牌坊,越过牌坊就来到孔子及其后世子孙安息的孔林了。孔林中的主体部分,是长满青草的至圣先师孔子坟冢,两旁携子抱孙分列着孔鲤和孔伋的坟墓。
除了按朝代划分的墓冢、石碑、翁仲及神道器物,植被也是孔林的一大看点。这里有植物600多种,其中草本占了400多种。木本植物中,有9000余株被列为国家一级、二级“活的文物”。
盘根虬枝的古木,环抱着被风雨剥蚀的碑刻,各色的野花在暑气的蒸腾下,散发着浓烈的香气。难怪有诗人写道:“斯文命脉真依庇,合抱森森松楷阴。”
在曲阜的街头巷尾,我品尝了当地的特色美食。香气扑鼻、皮薄馅多的煎饼,鲜美可口的五香油辣熏豆腐,爽口的羊肉泡粥,尤其是圣府糕点,作为衍圣公府内自制糕点,现已来在民间。色、香、味、形俱佳,讲究的选料,华丽的造型,独特的风味,让每位食客回味无穷,更感受了当地人的热情与好客。他们行止有度的待客之风,正是儒家风范的体现。
曲阜之旅,不虚此行。
①②孔庙里的中外游人 ■杨国庆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