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昭同(1880—1940.11),字从吾,山东省曲阜县纪庄村 (今属曲阜市)人。后迁居到滕县城北西柳泉庄。祖父孔继春为清道光甲辰科举人,父亲孔广赞亦耕亦读。孔昭同18岁考取生员,1908年入江北陆军学校学习。民国时期在北洋军历任连长、营长、团长、旅长。1926年,出任军阀孙传芳部的第二十九混成旅旅长兼兴(化)泉(州)永(春)镇守使,后为第十三师中将师长。第二年北伐军占领杭州,孙传芳溃退。孔昭同离开军旅,到滕县创办药房、设立学校,做一些公益事业。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占领兖州,滕县危在旦夕。当地的“八大家士绅”和头面人物,为保全生命财产,企图利用孔昭同的威望,怂恿他出面迎接鬼子兵进城,并成立“维持会”。孔昭同勃然变色,断然拒绝。1938年1月5日,孔昭同与原在阎锡山部队担任过军长的滕县滕文中学校长杨士元等组建起500多人的抗日队伍,称为鲁南民众抗日自卫军,杨士元任司令,孔昭同任副司令。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为团结这支队伍,派纪华到该部工作。2月,自卫军即开赴泗水敌后进行抗战。
3月上旬,川军二十二集团军奉命驻守滕县界河一线,抗击南进的日军矶谷师团。孔昭同目睹该军将士身着单衣,冒着严寒与敌人拼杀,而且纪律严明,甚为同情,急令集中缝纫设备和剪裁能手,为川军赶制手套。其中费用和物料,相当部分是由自家捐献。10日,敌机对滕县狂轰滥炸,孔昭同的大儿子孔宪尧、三儿子孔宪纲同时死难。孔昭同悲愤至极,身披书有“上尽国忠,下报家仇”的黄带,披星戴月奔走城乡,招募兵士,购置枪支。为筹集资金,家产几乎变卖殆尽,鲁南民众抗日自卫军因此得到迅速发展。
3月17日,日军攻陷滕县城。民众抗日自卫军突遭泗水县的汉奸张宪荣部袭击,损失惨重。司令杨士元弃职逃往徐州。孔昭同联系失散部众,于4月重新组建,并转移邹、滕、费山区坚持抗战。同期,国民党六十九军石友三部入鲁,扩编为第十集团军。孔昭同原来与他有私交,同意鲁南民众抗日自卫军接受该部番号,称为第十集团军暂编第六师,孔昭同任师长。
12月,石友三奉命离鲁入冀,亲笔修书送达孔昭同,劝其率部随他北上。孔昭同经过与石友三的相处,觉察到他对抗日并不真诚,断然拒绝,并及时率部南下,转战于抱犊山区。1939年3月22日,孔昭同率部在滕县龙岭山下的仁庄与百多个日军遭遇。他脱掉皮袍,振臂高呼:“尧、纲两儿,其魂有灵,助父杀敌,雪耻报仇!”带领部队和敌人厮杀。日军丢下十几具尸体,仓皇败逃。
1939年8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部及六八六团由鲁西到达抱犊崮山区。孔昭同闻讯 立即派人前去联系,并举行大会表示欢迎。会后,派员携大量物品到一一五师对指战员慰问,同时与八路军协商抗战机宜。一一五师政委罗荣桓在了解了孔昭同的情况后,决定要 “促成他坚持抗战、团结和进步”。于是应孔昭同要求,派黄玉昆、曹正义分别任该师及董尧卿旅政治部主任。
1940年2月14日, 孔昭同部参加了一一五师发起的白彦战斗,消灭了汉奸孙鹤龄部,营救出被孙部抓作人质的孔昭同眷属,使他深受感动。在白彦争夺战中,他目睹八路军指战员英勇果敢的战斗作风和亲同手足的官兵关系,甚为感佩。战后,他郑重向一一五师的领导提出,将所部归属八路军建制,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4 月,孔昭同所部被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曲、泗、邹、滕、费五县游击队,八路军总部电委孔昭同为司令。
同年秋,孔昭同奉命率部进入邹东(今平邑县境),偶染时疾。他带病指挥部队击溃来犯的顽军申宪武部之后,病情加重,经一一五师卫生部医院医治无效,于11月11日去世。
2015年8月24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