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荷月,时值仲夏,荷莲盛开。自古至今,芙蕖济宁之间水湄流风雅韵,不可胜数。
先说孔子。这位济宁人修订的《诗经》,珍藏了“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彼泽之陂,有蒲与荷”的神韵。大意为,池塘里、堤坝上、湿地中有蒲草与荷花。
这咏荷篇章出自先秦,孔子做了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的主编,把它们留给世界,这是两千多年前的事了。而今,荷花在济宁尽如《诗经》重现,又自宋末元初直至明清以来,天造地设了中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微山湖,为世界养育着十万亩荷莲。
再说李杜。诗仙李白寄家济宁二十三年,养儿育女,诗酒英豪,在济宁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等等百余首诗作。青莲居士把酒临风,给济宁留下太白楼、太白楼路、浣笔泉遗址;而仰天大笑出门去,是提酒仗剑的壮游中华。
遍地履痕中有个去处,距当年呼朋畅饮的贺兰氏酒楼仅三五里,因在城南,且有旧事,古称南池。水畔又矗立着王母楼阁,民间也称池为王母阁湖。听这名号,怎一派逍遥天界了得?又因诗仙与诗圣携手同游,就更了得。
想那南池,济宁古八景之一,与星罗棋布的七姊妹鳞次栉比,美美地誉为“南池荷净”。康熙三十八年(1699)御题“王母阁”匾额,惹来更多名人骚客吟咏流连。
荷在济宁的和合之美从未退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济宁涌动一阵爱莲赏荷文化的浪潮,由市民投票,推选荷花为济宁市花。
又三十余载后,还是这和合净美的南池,两位同姓刘氏书家,共商荷月荷日联袂一场咏荷雅集,曰“一池清莲——刘培露、刘磊咏荷书法作品展”。这一主题的灵感碰撞,也堪作荷莲与南池的一段佳话了。
在跨越千年的荷莲相望中,更有荷花位列中国十大名花,六月为荷月,廿四日为“六月花神”荷花的生日,况今年适逢闰六月,荷悦和合可谓盛大。
为了避开形式、内容与风格的拘泥或重复,两人决计分头创作,不见面、不联系,以求和而不同。待到约定日期,共完成作品62幅。
以荷为媒,以莲为义,造就的和合与清廉风范,是精当而大气的。斟酌数量时,耳畔似又响起“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的歌声。既然内容是花,数量也就定了56幅,一场花事坠入了盛夏的热烈与繁华。
而在热烈与繁华的背后,是两位书家虽未谋面,却心有灵犀,又沉浸式临池不辍的时光故事。
刘培露开始搜索典籍中的佳句,从《诗经》到《离骚》《尔雅》,再到汉乐府及至明清以来著作,但见咏荷华章涵盖诗词歌赋种种体裁,至唐宋已达顶峰,遍及自然生态、人文地理,修身养性、品节言行。世人广为传颂的《采莲曲》,在唐诗中就有李白、贺知章、白居易、王昌龄4首,而别有洞天。仅《历代名人咏南池》这部出自济宁的新著,就贡献了5首可用的诗篇。
身为书家的培露,有着“刘策划”的雅号,常以闲散纸张,硬笔书写展事活动方案。这次拆了旧演草本,密密麻麻写写画画了61张活页。
阳历的4月26日,培露徜徉在竹竿巷时,邂逅一家艺术书店,竟撞见一本《中国历代咏荷诗文集成》。冰冷的码洋299.00元,温暖的4.5折后134.55元,一念之差没舍得买。而这诗文的集成,开了“刘策划”玩笑,再见刘磊时,它正躺在书案上呢。
在刘磊案头躺着的,也有三十多张白纸黑墨的散页策划书。与培露不同的,是毛笔写的有着魏碑苍茫,而骨血肉气神凝聚的古拙隶书。这次展会作品的创作,也同样显露了他书体丰富的个性。“笔墨当随时代,传统的书写方式追求古拙雅,而今天通过调动可取的元素,实现审美诉求的统一。”这次短时间创作这么多同一素材的作品,确也感到压力,累并快乐着。但与生活息息相关,找到了荷花挣脱、向上、绽放这种质朴的生命感悟。艺术总是呈现华丽的状态,是不能打动人的。
古往今来的荷,也让刘培露在书体运用中第一时间确立了先秦金文的凝练,再结合不同时代荷花的表现艺术,调整形式章法的局限。
印象中,培露的创作还有两个看点,一是让人注目而这次未能现身的小楷,一是此人特看重选纸。而这次俩人各自关门,互不打扰的合伙制造中,他也在时间数量过半时,体悟到一种近似枯竭的捉襟见肘、江郎才尽之感,而转身想临帖去,临得多了,又想回来创作。
“我们对来自古人的营养的汲取,吸收积累得少,会感到气力不足。然后进入状态,这次还是强调了宋词的情调、气息,感觉轻松洒脱,书写过程流畅如叮咚泉水。”
培露在以往的布展中,更钟意形式美,让它传递着恰如其分、美美与共。具象于作品,以纸张颜色、材质的运用,动静结合,又在其中取静。而笔法更传统些,基本没有墨色的引领。
刘磊则不一样,素擅简约,白纸黑墨,以墨色之变映照时代,既古也新;且喜新锐,长于满张之法聚集四周张力;纸外有纸,字外有字,以趋和谐。这抑或书法的视觉的核心,黑白对比,说白了,就是“阴阳”。
一池清莲,一场刘氏书家二人隔岸互猜的创作,采撷人间和合,并于荷月荷日的荷莲锦绣之地,再一次握手。
道是:南池荷净,翰墨寿客相得益彰;篆之圆融,喻各族同心若莲房抱子;隶之朴厚,表文化根脉似藕节深植;楷之端正,示清廉本色如亭亭纯净;草之酣畅,传浩然正气比荷香远播。四体书法暗合莲之四德:淤泥不染见其洁,中通外直显其刚,不蔓不枝彰其正,香远益清扬其芳。
此可为“一池清莲”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