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几千元“修复”不良征信记录可行吗?据《广州日报》报道,所谓的征信“修复”操作实则是伪造证据或恶意投诉,消费者若轻信此类服务,不仅个人信息面临泄露风险,更可能遭受财产损失。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提醒,征信领域不存在花钱找机构“修复”“洗白”等概念,声称收费删除不良记录的行为均属骗局。信用是个人的第二张“身份证”,正因此,一些不法分子才有机会利用人们“花钱平事”的心理搞所谓信用修复的勾当,诸如“专业反催收”“逾期铲单”“代理免除债务”“提前全额退保”等。此类违法违规代理维权行为不仅严重扰乱金融机构正常经营和秩序,还可能滋生其他相关违法犯罪,危害社会稳定。对于金融市场监管方面来说,必须升级治理和打击手段,让“信用修复”类乱象失去生存土壤。(华峰 漫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