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冯浩宇
近年来,兖州区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核心目标,聚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识别痛点,创新打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识别和认定平台”,以“大数据+政务服务”模式,通过数据破壁、流程再造、技术赋能三重维度,构建全链条智慧认定模式,实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服务创新。
数 据共享,打造认定“零跑腿”
依托省、市、区政务数据资源体系,搭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识别和认定平台”,集成上级前置库、原始库、返还库三级数据资源,建立覆盖全区10.06万名在校学生的基础数据池。平台纵向对接教育、民政、公安等多个部门业务系统,横向贯通低保、残疾、不动产等23类数据接口,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数据归集网络。
建立“部门联动+动态更新”数据采集机制。民政部门提供低保、特困供养人员数据,残联推送残疾学生及其家庭信息,自然资源局共享房产登记数据,公安部门核验户籍及车辆信息;创新“实时纠错”更新模式,通过人工核查与系统校验双重机制,确保数据鲜活度保持在99%以上。
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构建“经济指标+家庭特征”双维度评估模型。经济指标涵盖家庭人均收入、房产面积、车辆价值等12项硬指标,家庭特征包含单亲家庭、重大疾病史等8项软指标。工作人员仅需按模板导入学生基础数据,系统即可自动生成包含20个维度的家庭经济状况画像,初筛效率提升至传统模式的5倍。
精 简流程,打造认定“零证明”
平台通过数据融合技术,自动生成学生家庭“数字孪生”档案,涵盖人员基本信息、社会保障状态、资产状况、就业结构等7类12项指标。例如,系统可自动关联低保数据判断是否属于低保家庭,通过残疾证号核验残疾学生身份,同步抓取不动产登记信息,分析住房条件,形成可视化的家庭经济状况“全息图”。
实施“数据跑路替代群众跑腿”改革,精准梳理7类高频证明事项,包括特困救助供养学生无需提交特困证明,低保家庭学生免交低保证明,残疾学生免予提供残疾证复印件等。截至目前,平台累计完成各类核验20余万次,直接减少群众提交证明材料4.3万份,单个认定流程平均耗时从10个工作日压缩至1个工作日。
平台建立“系统初筛—人工复核—结果公示”快速响应机制。系统初筛出的困难学生名单自动推送至学校,班主任通过联系家长、线下家访等方式,补充特殊情况说明,区教体局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数据复核。对比传统“学生申请—学校评议—部门复核”模式,办事效率提升70%,家长满意度达100%。
技 术赋能,打造认定“零差错”
平台突破人工评议为主、数据参考为辅的传统模式,构建“算法初评—集体审议—动态调整”智能评审体系。系统通过构建规则算法模型,对家庭经济指标进行量化打分,生成困难等级建议,为学校评审小组提供可视化决策图谱。某中学运用该模型后,困难学生识别准确率从80%提升至100%。
平台已通过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三级认证,在物理安全层面部署门禁系统、监控设备,网络安全层面配置防火墙,主机安全层面落实账户口令强度策略、定期补丁更新机制,并建立数据使用“双授权”机制,调取数据需经区大数据中心和区教体局双重审批,系统上线以来实现信息“零泄露”。平台通过“数据精准识别—资金精准匹配—效果精准跟踪”闭环管理,实现财政补助资金“靶向投放”。
自平台上线以来,共精准识别出1012名符合条件学生,其中幼儿园阶段82人、中小学阶段665人、高中阶段145人、中职阶段120人,累计发放补助资金63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