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通讯员 朱思龙)近年来,兖州区新驿镇聚焦“旱能浇、涝能排”目标,构建水利工程与农田排涝体系建设“齐抓共管、全面布局、连片整治”治理格局,为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提供了坚实支撑。
“组织链”引领强保障。将镇域防洪排涝体系建设列为“一把手”工程,联合水利、农业、地矿等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项目建设,党委书记带队实地勘查中源沟、黄狼沟、246省道、机场取土区等项目地点,绘制镇级水网总体规划一张图,直观标注水系走向、治理重点及薄弱环节。因地制宜制定“一河一策,一渠一方案”。确保工程既满足防汛排涝需求,又符合农田灌溉实际。深度参与前期工程设计,共召开项目设计方案专题讨论会6次,调整优化设计12处,提升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监管链”护航守底线。严把质量、安全、进度“三道关”,强化督导巡查,深入施工一线,对照施工计划、工期,实时跟进工程进度,做到质量与安全统筹兼顾,确保每道工序“有人抓、有人管”。累计督导检查70余次,发现并整改工程质量问题16项,排查整治安全隐患6处。加强工作协调,发挥工程属地部门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协助施工方解决工程清障等问题30余次。同时,合理利用资源,将沟渠清淤多余土方用于加宽246省道高一村至李村段两侧路肩,宽度增加1米。新修桥涵17座,新建管涵36座,降低高一、官路等10个省道沿线村庄进村桥涵路面高差,并对道路连接处进行顺延,提升了镇域防洪排涝能力。
“管护链”固本促长效。推行“河长制+网格化”管理模式,将沟渠管护责任落实到村到人。镇级河长每周至少检查责任河段1次,村级河长每天巡查1次,汛期期间增加巡河频次。印发《新驿镇河道管理办法》,禁止在河道管理范围内种植农作物。紧盯“四乱”突出问题,组织镇水利站、农业办对全镇一河三沟及农田沟渠进行系统摸排,截至目前,共出动挖掘机12余台,累计清理河岸沟渠的垃圾杂草16余吨,疏浚沟渠10公里。创新管护机制,组建20余支村级网格管护队伍,通过常态化巡查与动态化管理相结合,全面掌握河道、沟渠运行状况,实现“村有人管、段有人护、责有人担”,巩固长效治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