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5日
第02版:

薪火,生生不息

■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胜男

在任城区越河街道竹竿巷社区书记张宁的办公桌上,一张母亲张宝芳的照片静静伫立——她是社区的前任书记。照片右下角,压着一枚温润的“王杰精神”纪念章。2022年5月,张宝芳倒在工作岗位上,未竟的事业沉甸甸地落在了女儿张宁肩头。

“妈,您看,我也在这里了。”而立之年的张宁,俯身于案牍之间,指尖划过待处理的文件。窗外,是她母亲曾丈量、如今需她扛起的街巷。那枚纪念章,无声诉说着血脉里的传承:新时代的“王杰精神”,正在这位年轻书记的实践中焕发坚韧生命力。

去年深秋,辖区内几个老旧小区物业服务严重滞后,垃圾堆积如山,油污满地无人清理,居民怨声载道。张宁多次催促物业,收效甚微,网格员反馈,该物业经营困难,员工工资被拖欠。

居民代表将更换物业的投票结果送到张宁面前,她深知其中复杂利害。老物业经营多年,骤然更换恐生事端。然而,民意如山。“干得不好就得让贤,居民们的意见就是我的意见。”张宁顶住压力,依法启动程序,终止原合同,引入新物业。

不出所料,原物业人员气势汹汹上门质问,场面一度紧张。张宁挺直脊背,面无惧色:“服务是物业的本分,没做好,居民不满意,更换依法依规。有诉求,请走合法途径,威胁恐吓解决不了问题。”她的话语如磐石般坚定。那一刻,母亲沉静的目光与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铁骨,在她身上化为守护社区安宁的铜墙铁壁。

如何让社区赋闲工人、全职妈妈、小店主破碎的时间产生价值?这一难题萦绕张宁心头。一次社区钩织活动让她发现了转机,全职妈妈陆女士将学到的钩织手艺变成小摊生意,脸上也重现出自信的光彩。

张宁四处奔波,最终与邹城一家外贸厂家达成合作:社区成立“能工巧匠工作室”,承接简单手工工序,按件计酬。

消息如春风传遍社区,公益岗人员、宝妈、赋闲阿姨、小商贩纷纷加入。清晨、午后、深夜的碎片时间,被赋予了实在价值。“以前空闲时间只能刷手机,现在动动手,一天挣二三十块菜钱,日子有盼头了。”一位宝妈边缝制布偶边说。

王杰精神里“为人民服务”的朴素内核,在张宁的巧思和奔走中,化作了“能工巧匠工作室”里此起彼伏的谈笑声和指尖翻飞的勃勃生机,让无数个平凡的日子,悄然累积起微小却真实的幸福。

低保户齐阿姨家的困境是张宁心头重石,50平方米蜗居里,老伴脑出血丧失劳动能力,八旬公公佝偻,女儿尚在读书。齐阿姨双侧股骨头坏死,步步钻心痛,却因原单位社保欠缴致退休手续卡壳、医保失效,十几万元手术费没有着落。“张书记,我这腿废了,一家老小可怎么办?”齐阿姨绝望的泪水和颤抖的声音刺痛了张宁。

“阿姨别急,我们一起想办法。”张宁立即行动,她安排齐阿姨在工作室做最简单的手工。“坐着就能做,挣点买菜钱。”微薄收入给这位困境中的阿姨带来一丝光亮。

为从根本上让齐阿姨摆脱困境,张宁抓住参加住房城乡建设局征集意见活动的机会,力陈齐阿姨的困难:“一套带电梯的公租房,对她家来说不是改善,而是救命。” 她言辞恳切,眼中是不容置疑的坚持。精诚所至,齐阿姨家被优先配租。拿到钥匙,齐阿姨泪流不止。

然而,张宁并未因此止步,她为齐阿姨办理退休手续多方奔走:联系原单位主管部门、跑社保局、反复沟通协调、补充材料。障碍被一一扫清,退休手续最终办妥。

齐阿姨在老伴搀扶下,将锦旗和感谢信送到居委会。“感谢党培养这样的好党员、好干部!社区是有爱的家,有这样的好书记,我们感觉很幸福很温暖。”紧握张宁的手,齐阿姨早已泣不成声。张宁眼眶湿润,轻拍其背如待亲人。王杰舍己为人的赤诚,此刻融入了张宁奔波的脚印与锦旗的重量中,化作润泽苦难的暖流。

没有惊天动地,只有俯身倾听、伸手搀扶、迈步踏坎。在竹竿巷的街巷与万家灯火间,张宁正以无数个沾满泥土的平凡日夜,在母亲未竟的足迹上,奋力书写新时代“王杰精神”最温暖、坚实、情真的篇章。这传承,无声却重若千钧;这脚步,平凡却直抵民心深处。

2025-07-15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07879.html 1 薪火,生生不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