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报记者 王春莹
江苏邳州,王杰烈士陵园。青松肃立,丰碑无言。
“王教员,一转眼都60年了,我们……来看您了!”86岁的李彦清,在王杰牺牲地纪念碑前,声音微颤。
他身旁,几位同样白发苍苍的老人,目光灼灼,凝视着碑文。空气凝重,时光仿佛被拉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瞬间——1965年7月14日。
“如果躲的话,王教员他,完全能躲开啊!”李彦清的手下意识地攥紧,指节发白,“可我眼睁睁看着他,身子猛地往前一扑,火花一亮,他掩护了我们,自己却……”
老人哽咽难言,泪水滚落脸颊。身旁,当年一同被救的民兵代表们,无声地抬手拭泪。那惊天动地的巨响和弥漫的硝烟,早已散尽60年,却如同烙印,深深刻进每个人的骨髓里。
李彦清,这位“王杰民兵班”的第一任班长,正是王杰用血肉之躯护下的12名民兵之一。“是王教员,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这份以命相换的“新生”,从此成了他生命中不可磨灭的烙印,更成为他终身仰望的标杆。
命运,有时如同英雄精神的回响。1973年5月,在李彦清带领戴庄民兵进行地雷实爆演习时,险情突至。千钧一发之际,为保护身边一名年轻的女民兵,李彦清没有丝毫迟疑,像当年英雄王杰一样,决绝地扑向那致命的炸点!
这一次,死神擦肩而过,却永远夺走了他的光明。黑暗降临,绝望也曾笼罩,然而,王杰那“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铿锵誓言,如同穿透浓雾的灯塔之光,在他心中闪耀。
60年来,李彦清的足迹遍布部队、学校、机关、企业、农村。他主动担任王杰事迹宣讲员,义务作报告超过3000场次,吸引听众数百万人次。“只要还能说,我就要一直讲下去,让更多人知道王杰,学习王杰!”
英雄王杰的生命,永远定格在风华正茂的23岁。但他用生命守护的12颗“火种”,却顽强地生存下来,并将那精神之火,以各自的方式,在漫长岁月里点燃、传递。
“有时夜里,还会梦见他……”当年民兵地雷班的吴步良退休后,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常以亲身经历讲述王杰故事,教育年轻一代,“王教员用生命护住我们,我们活下来的人,就得活得有骨气、有担当,不能给他丢脸。”
“他对我们太好了,手把手教技术,生活上也处处关心。”另一位被救民兵郭文武,将对王杰的深切思念,化作了数十年如一日的勤恳工作与古道热肠,“讲好英雄故事,践行王杰精神,是我们几个被王杰掩护下来的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些跨越时空的足迹,共同铺就了一条无形的精神之路。
这场跨越时空的接力——从李彦清扑向炸点的决绝,到吴步良、郭文武等人的毕生坚守;从“王杰班”战士的血性传承,到超3000场报告激荡的层层回响,都在传递着一个永恒的声音:王杰,从未离开。